阅读历史 |

第 147 章 疑窦丛生(2 / 2)

加入书签

倒也由此可知,顾氏在吴郡的确威名不小,即使顾庄并无官职在身,可那周镇长官,却如侍上峰。

而顾庄也很是受用,有模有样地免罪之后,再对周镇长官及商人提及了此来的目的。

周镇长官及商人闻后,又赶忙朝谢不为与萧照临略施了一礼,再道:

“言公子与裴公子予周镇大恩,周镇百姓定会铭刻在心。”

谢不为淡笑了笑,纠正道:“是樊大人的恩德。”

周镇长官连忙改了口,“是是是,这一切皆为樊大人所赐。”

谢不为点了点头,再看了那商人一眼,又道:“毕竟修建桥梁耗资甚巨,我们又是外行之人,其中详具,还望勿要有所隐瞒。”

那商人也赶紧应道:“小人不敢。”

谢不为便道:“我有一请,我与裴公子也为行商之人,不知可否与阿公一道了解一下此中采买一事?”

那商人似有犹疑,看了看周镇长官,又看了看顾庄,迟迟没有作答。

直到顾庄见谢不为眉头微动,便主动出言道:“有何见不得人的,既是言公子与裴公子出钱,那他们说什么,便该是什么。”

这般,商人才躬身应了下来。

之后,谢不为便当着顾庄的面,开始与周镇长官商议修建桥梁中的各种具体事宜。

次日,谢不为与萧照临赴周镇集商之处,与那商人一道择选合适的供材商家。

一般来说,若是官方主持基建,采买之人也定是官身,但民间基建,则是得了地方官员允许,便可自行采买。

那商人名叫徐庆,与周镇长官关系匪浅,且为人十分谨慎。

顾庄不在后,他便鲜少与谢不为言语,甚至显得有些怠慢,可谢不为直觉,此人并非是傲慢,而是似在提防着什么。

也果真,在谢不为委婉提及,是否可以以次充好来节省银钱的时候,徐庆连忙退了几步,再垂首道:

“我从未听闻过此事。”

这句话后,便是一问三不知了。

谢不为与萧照临都能察觉到,这徐庆越是如此谨慎,就越说明此中有什么猫腻。

而谢不为也曾了解过,修建太湖长堤的建材,乃全为周边乡镇供给,周镇也在其中,若说这徐庆“从未听闻”,不免有些掩饰过了头。

不过,徐庆不愿说,谢不为与萧照临也不好再多问,以免引起徐庆的警惕,从而暴露什么,便只表现得兴致缺缺,又故意互相“低语”道:

“他既不知道,我们自己去问那些木商便是了。”

语罢,谢不为便“拙劣”地寻了个借口,让徐庆在原地等候,再与萧照临两人依次而问。

此地共有五家木商,在听到谢不为“以次充好”的要求后,竟无一例外,都表示了从未做过这种事。

并还有人“苦心”劝诫谢不为与萧照临,道修建桥梁本是积福之事,不要因此损了功德。

谢不为这才明白了,无论是谁在背后指示,这些太湖附近的供材商家一定都接到了要守口如瓶的消息。

而这其实也在谢不为与萧照临的意料之中,毕竟他们如今身份普通,确实很难直接从这些商家口中得到什么有用的证据。

就在他们准备先行返回,再思索其他办法的时候,忽然,却有一穿着稍显破旧的中年男子从一旁走了过来,并小心翼翼地喊住了他们。

“不知二位贵人可是要买木材?”

谢不为愣了一下,但很快便反应过来,笑着应道:“正是,我们准备在镇中修建一座木桥,可到现在都还未找到合适的。”

那人点了点头,却也没有再多问,而是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会儿,才继续开口道:

“不瞒贵人,我本也是周镇的木商,但因一些变故再也经营不下去,便准备回家务农,可手上还积累了不少木材......”

这人话并未说尽,谢不为却清楚了这人的意思。

且闻“变故”二字,又直觉这其中定有什么值得了解的事情,便也就主动道:

“若是方便的话,劳驾领我们去看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