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2 / 2)

加入书签

“彼得潘的心智永远也不会改变,这意味着他不会变得成熟、不会被恶魔诱惑、更不会被恶魔污染。他甚至欲望和意志都不会改变——他的红移与蓝移数值永远是六级。也正因如此,他是最好的典狱长。

“他要看守这些恶魔到永远,这就是他的赎罪。

“讽刺的是……在‘彼得潘’这个恶魔被宽恕之后,关于‘彼得潘’的童话在没有任何人创作的情况下、就流传了出去。那是由那些被‘救了回去’、被绑架的同时也同样参与了各类残忍行径的孩子们,夸张化、美化之后的故事。

“而他之前所写的那些童话,反而并没有流传下来。讽刺的是,他那些同行因为嫉妒所构造的‘批评信’、内容却反而是真实的。他自己所写的童话更接近成人童话,其中有着许多隐喻、辞藻优美,但孩子们的确并不喜欢。因为他们读不懂。

“唯一的问题在于……连这种童话都读不懂的孩子,根本不可能给他写信、思路还那么清晰。”

作为优秀的童话作家,最开始的时候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写作的彼得潘。

他谋害孩童的经历、他的末路,最终反而成为了他此生创作的、最优秀的童话。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

……但怎么说呢。

罗素有些复杂的看向劣者。

虽然动机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劣者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一种“彼得潘”。

永远不会成长、也永远不会改变——并非是不懂,而是因为某事而刻意让自己忘却。

劣者对彼得潘的厌恶,除了对“彼得潘”本人、对小时候让劣者处死恶魔之外,恐怕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劣者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那是自己“最恶的一种可能性”。

劣者本能的厌恶着、抗拒着那种可能性,因此尽其所能的远离它。

但是,这种厌恶本身正说明了他的善性。或者说,他尽力去维持的那种“善”。

他身上的这种矛盾感,宛如一种谜团。

如果能见到劣者的父亲就好了,罗素心想。

那样的话,他就能对自己这位同事有更深的了解……更深刻的剖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