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4章(1 / 2)

加入书签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她不是人类哦。”

罗素答道。

她被称为“宝钻女士”。而在二十年前她被称为宝钻小姐。

但只有少数人知道——或许也没有那么少,但至少在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以内——那就是,实际上并不存在“宝钻女士”这个人。

从她十七八岁时的样子,一直到如今三十八岁的模样……甚至包括她与其他主持人之间的插科打诨、平日里的闲聊,包括平日里的一些绯闻,或者生活照。全部都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演算绘制而出的虚拟影像。

她是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新闻播报员,一位完全被虚构的电子幽灵、她甚至连人工智能都不是。那些人类主持人们,也必须通过芯片在自己脑中映出的画面,才能看到她——但也依然无法接触她。而她的一举一动,全部都来自于视频调制、她的一言一行都来自于剧本作家预先写好的对策案。

就如同游戏的即时演算cg一般。

——既然绝大多数的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接触与认知,全部都来自于新闻与网络。那么假如制造一个仅仅只在新闻、照片、录像、网络中存在的“人类形象”,但实际上它不光是完全不存在、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智能。

崇光岛上的所有重要新闻,全部都由她来播报。可以说,她就是陪伴着这一代人、乃至于上一代人长大的“童年”。

当“宝钻”死去的时候,人们会为她而悲伤吗?

如果人们以为“宝钻”实际上是人工智能,他们又会如何反应?

那么在那个时候,再告诉他们宝钻并非是人工智能、而是完全通过编程与编辑脚本所构建的“虚拟人物”,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

究竟到哪个阶段位置,人类会不再悲伤?亦或者说,“悲伤值”会有明显下降?这种对虚拟角色逝去的悲伤,以及对真实友人逝去的悲伤,本质上又是否会有什么不同?

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同样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并且一切反馈与行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的“真实存在与否”这件事,是否会彻底扭转人们对她的认知?

“这是三贤者所做的诸多社会实验的其中一项。”

罗素解释道:“这种社会实验其实还挺多的……或者说,整个崇光岛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场。

“比如说那些帮派。三贤者会允许一些不同类型的帮派存在,来观察他们对其他居民的影响、以及他们之中是否存在可以利用的可能性。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就如同那百花齐放的‘民间信仰’。从这点来说,他们可比人类的统治者与管理者要开明多了。”

“我明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