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8(1 / 2)

加入书签

上前说道:“陛下,自科举实行以来,只南朝出过一名六首状元,距今已有二百年,且他第一次会试还落了榜,第二次才得会元。”

“而叶如尘一气呵成,无间断连中五元,实属不易,何不成了其六首状元的美名,为我大燕添一笔彩。”

两人见圣上不说话,心里没底,频频给其他人使眼色。

太傅大人无奈,明知左右不了圣上,但看在王尚书眼睛都快抽了的份上,开口道:“请陛下三思。”

见太傅大人开口,也有几位大臣出来帮着说了几句。

静默了许久,几位大臣心中不安地打起了鼓,圣上这才缓缓坐直身子。

圣上指着第二份卷子问道:“这么会猜,那你们猜猜这份卷子是谁的?”

数位大臣面面相视,“臣等不知。”

圣上将卷子递给身边的公公,挥了下手示意,公公连忙将卷子送给了几位大人。

其余几个没发表意见的大臣也上前查看,这卷子是重新抄录的,无法通过字迹辨认。

八人围着一份卷子,反复传阅查看,实在看不出什么。

圣上问:“如何?”

众人摇了摇头,根本猜不出。

圣上又问:“内容如何?”

太傅答:“分条析理,崇论宏议。”

能被他们排在第二自然是不错的,若没有叶如尘在前,这份卷子的确配得上状元之名。

圣上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昌宁黄仲生的卷子。”

殿试时,圣上眼中并非只有叶如尘,他转了几圈,看了不少答卷。

呈上来的这十份中,有五份他都记得座位号。

黄仲生是谁?有大人一头雾水,但总有其他大人记得,“是会试第二名。”

可会试第二怎么了,有什么特别的吗?

圣上说道:“朕记得,昌宁还未出过状元,没错吧?”

众人瞬间懂了圣上的意思,太傅回答:“是的,昌宁行省教育相对落后,莫说状元,能走到殿试的都寥寥无几。”

另一位大人跟着说:“今年贡生取二百八十人,昌宁行省仅一十九人。”

王尚书不太甘心,“可是...”

可是圣上的眼神不太友好,他想说的话生生憋了回去。

话到嘴边一转,又问道:“为什么不是榜眼呢?”

圣上看了眼被他们排在第三名的卷子,如果没记错,这位都有白发了。

“朕以为,没有比叶如尘更适合的探花了。”

王尚书沉默了,也罢,反正不是状元,第二和第三也没什么区别。

殿试结果已定,所有新科进士穿着新领的进士服再次入宫参加传胪大典。

传胪大典在太和殿进行,文武百官齐在,场面隆重壮观。

乐章奏起,鸣鞭三响,内阁学士取出黄榜,由传胪官高声唱读名字。

先是状元,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由礼官引领至御道旁跪下,接着便是榜眼和探花,榜眼看起来比顾父还要大几岁。

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二百八十位进士一一点名,唱名结束,所有新科进士一同行三跪九叩之礼。

传胪大典结束,銮仪卫接过黄榜送至宫外布榜,新科进士们随榜出宫,一路游街示喜。

一甲三人中叶如尘最为淡定,榜眼激动之余掉了不少眼泪,上马时,还是叶如尘伸手将他扶了上去。

城内热闹非凡,街道旁挤满了人,两侧楼阁亭台也全打开了窗户,都等着一睹进士们打马游街的风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