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4(1 / 2)

加入书签

等等,最后一项还是免了吧。

他不信了!!

【尊崇儒术,并不是仅仅因为帝王的个人兴趣,或者儒生的思想影响。】

【它其实是西汉王朝所实施的、稳固统治根基的主要治策之一,与汉王朝大一统的进程也大体上是同步的。】

【至于这所谓的“儒术”,它的含义相对驳杂……】

诸子百家:?什么意思。

“儒术”的含义,相对驳杂?“儒术”不就是指“儒家”那些人的思想学说吗?

孔子的著作什么的?

那些什么《诗》《书》《礼》《易》《乐》《春秋》什么的,诸子百家现在都烂熟于心了。

——指的是著作的名字。

难道,“儒术”居然还有其他别的含义吗?

儒家众:不知为何——

他们忽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在汉武帝之前的时代,“儒术”通常是指与国家治理有关的仪式、制度。】

【西汉前期,“儒术”并不仅限于六艺之学,而是包含了巡狩、封禅、律历、服色等等。】

【我们知道,狭义的“儒术”,指的是以六艺之学为基础的孔门学术。】

【然而,翻阅两汉时代的文献,会发现广义上的“儒术”,其实是更常用的概念。与“法律”相对,“儒术”当指礼仪制度。】

【在汉武帝时代,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

【正如之前所说的,这时候的“儒术”已经不仅仅限于六艺了,更多的时候,它与司马谈所概括的阴阳家更为接近。】

儒家众:什么?与阴阳家更为接近?!

这下给他们整不会了。

而且儒术又开始分为“广义的儒术”与“狭义的儒术”了?

“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又是什么意思?

阴阳家:啊?

邹衍大喜,道家的一些分支也眼前一亮。因为这阴阳家,本来就可以说是道家的支派。

他们主要提倡道家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诸子百家:哦豁!

难道,又要有什么反转了吗?

【阴阳家,有着“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的主张。】

【而这,与“儒术”里的巡狩、封禅、律历、服色一类形塑的王朝形象的仪式化实践——】

【有着共同的内在思想因素。】

儒家众:冷静。

这应该不能代表什么吧?!

充其量,应该只能说是后世的“儒术”吸收了“阴阳家”的一些内在思想?本体肯定还是“儒家”呀!

他们安慰自己。

但是天幕又说“儒家与儒术也并不统一”。

儒家众:qwq

【因此我们不能用以前的“儒”,譬如《汉书·艺文传》《儒林传》的“儒”,来理解汉武帝初年的“乡儒术”。】

【汉武帝初年的“儒术”——】

【大体还属于行政实践的范畴,主要指的还是与王朝的仪式化形象与仪式化制度相关的知识、政策。】

仪式化形象?仪式化制度?

他们大致地明白了。

很多人忽然神色凝重地看着苍穹。

他们仿佛管窥到了一个时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