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03(1 / 2)

加入书签

至于墨子、鲁班,他们这些习惯于做木工的领先于时代的人物!!

则是没多久就看懂了。

因为天幕的动画短片已经非常直观了,从筒车的结构,到运作方式都十分清晰。

不过,墨子与鲁班也没有轻心大意。

还是那句话,东西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不一定有这么容易。

他们俩抬头望天,看天幕会不会讲一些什么特别的。

特别有用的。

只听那苍茫的天地之间,有声传来:

【筒车的车身,长的有两丈,短的有一丈。筒车里面,则是用龙骨连接一块块的串板,笼住一格格的水,让它向上逆行。】

【像是这样昼夜不息地引水浇灌,即使是要灌溉上百亩田地,也没问题。如果是不需要浇水的时候,可以用木栓卡住水轮,这样水轮就不会转动,也就不会自动灌溉农田了。】

战国时期,许行狂笑不止。

这种农具居然可以昼夜不息地运转,即便是灌溉上百亩田地也不成问题!

这也太牛了吧!!!

只要一开始费力制造一个“筒车”出来,接下来只要放在那里,让它跟着流水转就行。

这不是白嫖是什么!!

后世的农业技术,实在是太先进了!

许行不得不佩服“筒车”的发明者,居然能想出来这种巧妙绝伦的方法!

当然,他对后世的更多农业技术,也更加地期待了!

之前有舂米的水碓,现在有浇灌的筒车。再往后还会有什么?自动耕田?自动采摘?

到最后,整个流程都是自动化的?!

许行想也不敢想。

嗐,这咋可能嘛!许行脚踏实地看天幕,只要有这么一两个先进的工具,帮助已经是巨大了。

【至于如何制作筒车——】

【我们首先要制造一个大转轮,然后在大转轮上面装一些竹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竹筒的筒口,需要朝向转轮前进的方向。】

【竹筒与筒车的轴,也要保持大概四十五度的角度。这是为了让竹筒里的水,能够成功地倒向筒车的旁侧,便于水槽接水。】

【做好大转轮与竹筒并连接之后,将它们放入水里,大概不到一米的深度。最后便是在筒车轴心往后大概一米的地方,放置一个流水槽。】

这时候,天幕出现十分详尽的示意图。

包括如何设计“大转轮”与“轮轴”“竹筒”“流水槽”以及他们的位置等等,还有各种角度的标记。

至于所谓的四十五度、一米等等。

尽管各个时期、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与后世的截然不同,但他们也可以从“筒车”的吃水程度与构造之间的比例来大致判断。

所以一米具体是多深?不重要。

四十五度,具体是什么角度?这也统统都不重要。

总之,他们大概是掌握“筒车”的制造方法了!

【需要说明的是,筒车本身的效率并不高,它的好处在于,我们只需要凭借天然的水流所提供的能量,让它运转,而无需自己供给动力。】

众:诶?!效率不高吗?竟然是这样吗!

包括秦始皇、汉武帝,他们各个时空的观众们俱是微微一怔,都有些没绕过来。

他们还默认以为,后世“筒车”的效率,肯定会比现在所用的“桔槔”之类的高很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