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2(1 / 2)

加入书签

地方,有一片干净的土壤, 一把铁锹凭空出现,掘土挖坑。

不多时, 树的底部、土壤之间,就出现了一些树根的痕迹。“咔嗒”一声, 有树根应声而断。

这一截树根,飞至光幕正中央。

只听得天地之间, 伴随着一种逍遥快意的缥缈乐音, 后世之人的话音响起——

【分根法,就是在树木的旁边, 数尺距离之处, 挖一个坑, 让树根的末端显露出来,用这树根萌生出新的可以使用的枝条。通常来说,那些比较难取栽的树木, 都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十分简单明了的动画, 搭配上匀速而又清晰的解说, 让人实在不难理解。

即使是那些不曾读过书的农人, 仿佛也都从天幕动画里的操作, 学会了“分根法”。

至于先前的“直接切取插条”等等,亦是简单。

只要联想到“折柳”插入土中, 折柳樊圃,他们便知, 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操作。

农家的许行、商圣范蠡, 乃至墨翟、庄周、扁鹊等人, 都将这些方法铭记于心。

天幕说得这样明白。

又这样简单,想忘记都难。

那些早已经凭借自己的时代优势,以及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对扦插技术有着一定了解的人——

在听见后世的叙述之后,亦是对此拥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也更为深入了。

西汉的氾胜之,便是如此。

汉武帝拊掌而笑,决定将这些整理在一起,连同着先前的“良种选育”“种子处理”等等。

用官方制造出来的纸。

印刷成书,传播到民间去。

【这些扦插繁育的技术,在古代的果树栽培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再比如番薯,在引进我国之后,就是使用育苗扦插进行繁殖。葡萄,汉代的时候还是运用实生苗繁殖,到了唐代就开始使用起了扦插的技术。】

碧空之中,出现了红色的长条果实。

几根摆在一起,起先是一张填满二分之一光幕的大图,随后又化为一个小的图标。

番薯的图标,停留在一张世界地图上。

它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开始不断地传播、扩散开来。

直到遍布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地区。

秦始皇目不转睛地,看着番薯的传播轨迹,发现它在进入大秦这片土地的时候——

图标旁边写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秦始皇:不知这是什么朝代了。

却见在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旁边,还有几列不甚引人注目的墨色小字。

随地掘取,以佐谷食。

价格极贱,极易引种。

尺许薯藤,随栽随活。

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民生赖以食,旱潦凶歉赖以生。

在这些文字的旁边,还有一张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图,绘制着某一年福建南部的大旱。

小图上更有小字,写有《漳州府志》的记载:

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

而后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闽南各县,广为栽植。短短数月,番薯丰收。

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这些文字与图片,在光幕之上如同昙花一现般出现而又消失,却在嬴政心里久未磨灭。

番薯,这东西。

可以用来解决灾荒的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