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6(1 / 2)

加入书签

使用排布皆随心所欲,当为“活字”;

一印一刷之间,文字跃然纸上,当为“印刷”。

他想了想又道:“属下这就回去命人制造活字。只是,属下等字迹拙劣,还请大人赐字。”

不说这一茬,楚霁还真是给忘了。

他连忙从一旁的小屉中拿出一沓纸来,交到王超手中:“卓询之的字为当世之最,还是用他的吧。”

原本王超瞧着楚霁的态度随意坦然,便也不以为是什么重要的东西。

未曾想,他刚将那纸张接过,耳边就听得这么一句。

吓得他差点手一抖,将卓大人的真迹撒出去。

罪过,罪过!

没想到,卓御史竟然会专程为了楚大人写这么些的字。

看来两人的关系也并不像是传闻中的那般不和。

王超眸色一闪,只觉得眼前的楚大人当真是非同一般。

只要这一批印刷着卓大人真迹的书册问世,谁还能说楚大人重武轻文?

说不准,甚至会一改沧州文化贫瘠之态!

楚霁见他心中已有思考,满意地点点头,此人于政治一事上的敏锐当真是不差。

他温和道:“好了,造书一事暂且搁着吧。先将这些活字烧制出来。”

王超捧着那些纸,心里的那些思索也尽数褪去,只余下满心满意地激动。

他当即领命退下,迫不及待地要一睹卓御史真迹的风采。

王超满心欢喜地离开,楚霁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大雍的常用文字约有三千,若是加上些稍许生僻的,便至少有五千之数。

当活字被铸造出来后,如何能快速从这些字中找出所需要的,才是真正让楚霁犯难的地方。

在楚霁的记忆中,当活字印刷被发明出来时,为了方便挑拣文字,是将字模按照“韵”分类在不同的格子里,并用纸条标注清楚。

“韵”是由汉字注音之法“反切法”产生的。

以“贡”字为例,取“古”之声“g”和“送”之韵“ong”,共同组成了“贡”的读音。

再发展到现代,便出现了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可现如今这个时代,别说是汉语拼音了,就连反切法都还未曾出现。

所采用的注音方式,称为“若读法”。

就是用一个常见的简单字来标注与它读音相似的冷僻字。

再加上这个时空的文字与楚霁原本的时代大为不同,直接搬运汉语拼音使用都成了一种妄想。

若不是穿越之初脑子里便有着楚三少的记忆,楚霁几乎要变成文盲。

粗暴却繁杂的注音方式也是大雍百姓多数目不识丁的重要原因之一。

想到这些,楚霁将毛笔搁下,仰倒在椅子上,只觉得扫盲之路何其漫长。

这些日子,楚霁一直在为了注音一事烦扰。

哪怕是散值回了州牧府,他也依旧在书房里写写画画。

好记性总是不如烂笔头的。

只要有了些许灵感,楚霁总是习惯于先记录下来。

铜灯落地,映着满室灯光。

青釉弦纹的香炉里云烟寥若,袅袅出淡淡槐叶清香。

颀长清隽的身影卓然立于桌案前,呼应着照窗而来的清风明月。

秦纵推门进来时,瞧见的就是这等人间盛景。

他刚想放轻脚步,莫要惊了这天上人。

被月色镀上满身清贵的人忽的展颜一笑。

冷色霁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