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4(1 / 2)

加入书签

自然,这是后话。

此时,王家和严家的犯事子弟,处斩、流放、监.禁,该如何便是如何。

在楚霁的连番打击之下,王家和严家再不复往日荣光,逐渐落败下去。

顺利地整顿了胶州世家,一改其官场的往日风气后,楚霁便和秦纵一同回到沧州。

以两年为期,他们必须全力以赴,让手中的势力成长壮大起来。

第一百一十一章

科举一事落下帷幕,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让寒门学子也有机会为官。

可上哪儿去找那么多的寒门学子呢?

胶州较为富庶,约莫还能情况好些, 能有不少耕读传家的人,但沧州可就苦寒多了。

百姓们世代都在那地里刨食,这地还贫瘠得可怜。这么多年, 百姓们又备受也颇,能活下去就已是难得了,还指望有那个闲钱闲工夫读书识字吗?

好在,现在大伙儿的温饱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了。

楚霁曾说过的, 他要的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判断的天下苍生。

那时候,他正好是为了方便工厂里的工人上工,修建了一座学堂, 给无人看管的孩子们免费读书习字。

有此先例, 楚霁干脆大笔一挥,招聘劳工,在沧州三城十一县和胶州五城十九县,大兴土木,兴建书院。

书院的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的人口数量, 但无论规模大小, 里头都必须配备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和运动场地。

教室自是不必说,食堂

和宿舍则是提供给师生食宿所用。

楚霁规定, 凡是到书院求学的学子,无论年龄、家境、身份, 其食宿都必须在书院里解决。

定七日为一周, 上五休二,月末还有四天休假, 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

之所以这样规定,是楚霁考虑到了那些住穷苦百姓家的学子,他们会占据书院学子的绝大多数。

若是家中不缺钱财的,一般会有族学,或是干脆请了夫子到家中授课的,并不需要到书院来。

这些穷苦学子多半住在村中,即便是乡镇或是县里,也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但给每个村子都建一个书院也并不现实,财力物力什么的倒另说,但主要是夫子数量远远不够。

这样,他就只能在相对中心的地带建一座较大的书院,广纳周边的学子。

提供食宿,一来是减轻了学子上学的负担,而来也能稍稍减轻些他们家里的负担。

只有这样,愿意把孩子送来上学的人才会多起来。

书院被分为三个级别的学堂。

一是用于学子初步识字,用来考童生的初级学堂,一般是由此次考取举人落榜的秀才担任夫子。

其余的是考秀才的中级学堂和考举人的高级学堂。这两种学堂一般都采用自学研学的方式,但定期会有已经考取举人的人和当世大儒,比如卓范等人,前来讲学。

除此以外,楚霁还规定,无论贫富,凡是读初等学堂的学子都只需要每年缴纳一百斤大米即可。

中级学堂和高级学堂的学费束脩稍高,但也都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内。

别看这数量挺大的,但不过只是一个孩童一年所需食用的大米数量。

这样也就是相当于,上学是免费的,住宿也是免费的,各人只要准备好自己的米饭即可,更何况,食堂里还会额外提供营养均衡的菜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