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8章(1 / 2)

加入书签

“如燕人悦而从之,因复旧疆,策之上也;耶律淳能纳款称藩,策之中也;燕人未即悦服,按兵巡边,全师而还,策之下也。”(注1)

上策:燕人主动归服,中策:辽人投降做藩国,下策:燕人不投降,巡视一圈回去。

真是打了几场胜仗,把赵佶膨胀得要上天了。哪个被别人侵略的土地,会有殖民者主动归还的?

而这御笔三策就成了童贯“有征无战”、“不得擅杀北人”的背书。

跟童贯相处时间也不短,他始终不明白,历史上的童贯为何会有这样的政令,他一直琢磨,直到见到童贯在赵佶面前的样子,他才有些明白了。

或许在这位宦官心里,皇帝的态度大于一切。

因为皇帝想征西夏,他便去征西夏。

因为皇帝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便主战,还把蔡京斗得从主战到主和到失势。

因为皇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便主张有征无战。

他做的一切,都在讨皇帝的欢心。

当然把靖康之耻都归罪于童贯和赵佶,也不客观。除此之外,因为檀渊之盟,北边的将领军备懈驰,就连童贯都嫌弃地上奏“河朔将兵骄惰不练”、“军粮粗不堪食”、“军器甚阙”。而且大宋最强的西军,擅长在山地作战,并不擅长在北方的平原战斗。

这场如同玩闹般的北伐不仅大败,还把宋军的可笑暴露在了女真面前,招来了贪婪的觊觎。

其实赵亶年幼时还想过兵变,越长大越发现不可能,因为宣和四年前的赵佶功绩非凡,是臣子眼中的好皇帝了,他若造反,除了他死去的娘,没人支持,只会失败,不可能成功。这也是赵佶自信赵亶上了战场,也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原因。

而赵亶便是带着梁山好汉去往河北,熟悉地形,利用太子的身份,给他们配备作战用的器械,与当地军民配合不断演练。

宣和三年,方腊起义被镇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