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07(1 / 2)

加入书签

自古以来,农副产品都是当地产出、就近消耗。本朝商品经济发达,也只有少量货品贡品进入长途运输。到了终端,其售价通常成倍增长,价格大头都在运费上。

于是,一斤粗劣的四川散茶,在济州铺子里卖八十文一斤,在辽国卖到三五百文,在金国价值千钱,而卖到停火缓冲区,价格飙升到三两银子一斤,而且还只能用商人自己的秤。

其余宋朝土产也都略同。虽然段景住有时也拿自己的俸禄买单请客,但大家不好意思全盘接受。涉及国际争端,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否则拿人手软,日后不好自处。

而且义军还发现,辽国铸造的刀剑铁甲,品质十分精良,不仅比宋朝官兵的装备优秀不少,甚至比梁山自己铁匠铺里造出来的还略胜一筹。习武之人看重兵甲,于是纷纷换了辽刀辽甲。这样一来,钱更不够用了。

刘唐悄悄找到阮晓露:“给咱梁山大寨递个信,让军师派人送点补贴吧!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话跟其他兄弟说,都显得太没志气。只有小六姑娘善良细心,应当能共情一二。

“咱山上也不是没钱,”刘唐自作聪明地提议,“李俊兄弟不是送了那么多金银珠宝?也没说不许咱使吧?”

阮晓露脑袋一扭:“他只说让我随便花,不包括你们。”

刘唐:“……”

阮晓露发愁的是,她鼓动梁山兄弟改组成维和义军,虽然是为自身、山寨、和大环境整体考量,也跟大家达成了共识,这并非一条功名富贵之路——可总不能还自己倒贴钱吧!

否则, 岂非辜负了当初那些放弃招安,毅然投票的兄弟姐妹。

“放心,我尽快想个办法,不会让大伙一直穷下去。”

---------------------------

“维和协议”虽然规定了义军粮饷由辽金官方提供,但毕竟只能管个温饱;要想过得和以前一样舒适,至少生活水准不要降级太多,成本极大。

如何冲淡缓冲区的高昂物价,让南国土产的供需稍微平衡一点呢?

阮晓露不是经济学家,而且以眼前的特殊状况,就算真的空降一个经济学家,其理论大概也多不适用。她跟相熟的朋友讨论半晌,回房,撇开杂思,拾起床头一封信。

义军部队当然与大本营时时联系。但商贾罕至,信件往来也并不频繁,大多数都是弟兄们互相报平安。

这一封是阮小七带给她的私人信函,厚厚的一沓。阮小七文化有限,会读不会写。信件明显是他口述,萧让代笔。开头字体端庄大方,结构严谨,笔画流畅,浓淡相宜;写到十几页后,那字体逐渐暴躁凌乱,龙飞凤舞。后来大概是被阮小七拳头威胁,到得最后几页,字迹又重新清晰饱满起来。

前一半的内容都是汇报老娘的吃喝拉撒,林林总总事无巨细;然后是两三页的想哥哥、想姐姐、没有你们俺好无聊;最后才想起来告诉阮晓露,李俊来了一趟。

李俊到了梁山山门,才知道她跟着维和义军“北漂”去了,气得他找茬跟留守的阮小七打了一架。阮小七还委屈呢,说你老人家把这么多赃物堆在梁山保管,明显就是三年五载脱不开身,俺姐难道还等你?没有俺姐孤注一掷,投了一大把军功券,梁山现在都招安啦。李俊当然不买账,说她的好多军功还是托我的福拿到的呢,现在用完就把我丢一边,良心呢?

总之,吵了两页纸。当然从阮小七视角来看,纯属李俊没事挑刺。

阮晓露自语:“我们北上维和的事,应该都发了江湖帖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