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文武之争(1 / 2)
军校的开学典礼,办的十分热闹,以至于一段时间,汴梁城谈论的都是这个话题。
武将有了摇篮,文人看着有些眼馋,国子监成立之时,郭浩也没这样重视过。
没过几天,吏部尚书张昭找到郭浩,这个张昭可不是三国时期那个,而是五代十国的。
张昭,本名张昭远,字潜夫,濮州范县,后世河南范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官员、藏书家。
张昭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任吏部尚书,进封为郑国公,后改封陈国公。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礼部尚书李昉,之前李昉入内阁落选,郭浩觉得他人才难得,恰好前任礼部尚书致士,郭浩就让他接任了这个位置。
张昭是当世大儒,李昉也是翰林学士,两位尚书联袂至此,郭浩见了有些哭笑不得。
“我说两位先生,你们这是干什么。”
“启禀陛下,老臣接到大宋六大书院联名上书,请求陛下不要厚此薄彼,军事学院开院盛况,天下士子都听说了,尤其是那功德碑,上面记载的不应该光有武将的名字。”
张昭说着拿出一个折子,里面是六大书院的请愿书,还有诸多先生和学子的签名。
郭浩看过之后,抬头注视着二人,之前册封睢阳书院为国子监,只是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和军事学院比,确实寒酸了些。
可是那个时候,郭浩还没有明确思路,而且朝廷也不富裕,所以就一切从简。
如今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大宋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加上幼学的推广,学子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
“你们想让朕举行正文大典,这个也不是不可以,不过有一点你们要明白,你们看这是什么?”
说着郭浩伸出双手,握紧了拳头,两位老先生对视一眼,有些不解。
“这是朕的双手,就好比文臣和武将,两边同样重要,负责保证大宋的安宁,没有高下之分!
而朕的双腿,就是商人和工匠,负责大宋的发展,没有这两样,大宋同样寸步难行。
四肢皆是如此,那么朕的头颅和躯干又代表什么,你们可知晓?”
郭浩用身体比喻,即便两位先生学富五车,也是闻所未闻。
“朕的头颅,就是朝廷,如果没有大脑的管控,王朝就没有了领导。
而躯干,就是农民,华夏自古都是农业大国,所以最重要的其实是百姓!”
文臣、武将、商人、工匠、朝廷、百姓……
这就是郭浩的思路,翻译过来就是:文化、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农业。
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当然还有多细节的划分,比如政治里还有律法,科技会涉及军事和农业等。
“朕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们,不要走攀比之心,文人士子为国谋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你们的本分。
而这正文大典,朕可以举行,但还不是现在,因为现在还有三十万将士戍
守在边关!
如果有一天,你们这些文人证明了自己,让大宋不需要这么多兵力戍守,朕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况且朕并不是不重视士子,相反朕很看重读书人,否则也不会逼着那些武将读书。
一旦那些武将和你们有同样的才学,本人又武艺了得,那么你们这群文人还有什么优势呢?
这个问题回去好好想想吧,你二人身为文坛领袖,应该劝劝那些学子努力学习,而不是贪图这些莫须有的浮名!”
统治天下,不一定都用战争解决,春秋时期就有合纵连横,这是最早的外教手段。
不过现在的大宋,貌似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人,而郭浩谋划的方法,还需要时间来铺垫。
两位老先生听了郭浩一番话,羞愧的离开了。
二人走后,郭浩又觉得自己说的有些过了,于是提笔写下来四句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