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北宋大法官 第1147节(2 / 2)

加入书签

“晏先生,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快,三郎里面请。”

入得屋内,张斐便道:“晏先生,你现在真是名扬天下,你那什么剿匪故事,还有什么打官司的故事,在京城也是非常火爆,几乎已经成为文人必读之物,也激发了许多小孩对于认字的渴求。”

“哪里!哪里!晏某能有今日,全凭三郎当初的点拨,晏某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在晏几道心里,张斐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伯乐。

最初就是张斐告诉他,借诗词写幕后的故事,如此才被赵顼看重,让他来邸报院,来到青州后,他又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短篇,不再拘泥于诗词,更偏重于现实。

这文人其实还是现实主义。

他将皇家警察、税务司剿匪和公检法审理的一些案件,写成故事,是大受欢迎。

事业署最初就是凭借邸报院在输血。

光轮名气的话,要胜过王安石他们,因为普通百姓也知道他。

张斐笑道:“但是晏先生也已经投桃报李。”

晏几道道:“此话从何说起?”

张斐道:“正是因为晏先生的故事,使得皇家警察形象深入人心,不但令百姓更加信任皇家警察,同时也提升皇家警察心中的荣耀感,故此目前为止,皇家警察表现的是越来越好。”

这可是大实话,关于晏几道的故事,确实对公检法起到很重要的宣传效果。

“哪里!哪里!”

晏几道很是羞愧道:“这或许只是无心插。”

张斐却道:“若是有心的话,晏先生可否有把握种出一片森林来。”

晏几道一脸困惑地看着张斐。

张斐问道:“晏先生认为辽国可会认同公检法?”

晏几道很是不屑道:“北人乃蛮夷也,他们难以明白此中道理,更不可能效仿。”

张斐道:“但是我想两国百姓的想法,肯定都是一样的,身为弱者自然都希望自己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

晏几道微微皱眉道:“我不大明白三郎这话的意思。”

张斐道:“据我所知,当今辽主昏庸无道,使得辽国百姓民不聊生,如果这时候我们在辽国内部大力宣传公检法,那么可能会引发辽国内部的动荡。”

晏几道眨了眨眼,“但是辽国肯定不会允许我们这么做的。”

“故此我们需要包装。”

张斐道:“首先,我们在登州的商船,已经打通与辽国的海上往来,其次,我们当然不能明说,故此我希望晏先生写一些关于蕴含着公检法理念的故事,尤其是对百姓的好,对商人的好,然后通过海上通道,送往辽国。”

晏几道眼中闪过一抹激动,这不就是文人最爱干得事么,可随后又道:“这是官家的意思吗?”

这种舆论战,必须得皇帝的同意,毕竟宋朝也管控舆论的,那刚刚成立的大宋安全司,正愁没法立功。

张斐如实道:“我也在登州才得知此事的,尚未跟官家说,待我回去之后,自会向官家禀报此事,如果晏先生答应的话?”

晏几道思索一会儿,道:“如果我能够得知更多关于辽国内部的问题,我想就能够写得更加具有针对性。”

“那就这么说定了。”

“但必须得到官家的允许。”

“当然。”

张斐点点头。

就算晏几道不说,他也会如实跟赵顼说的,他对赵顼几乎是开诚布公,只不过他省去了一些副作用,也就是关于制度的最终演变。

接下来几日,张斐根本就没有去去管什么公检法,是天天跟着晏几道,去看了看医院和学院。

事业法最早就是在青州颁布的。

虽然学院已经被京城是后来居上,那边都已经了学贷,读书的人也是更多了,但是这青州医院却是一枝独秀,根据晏几道所言,当初许多士大夫都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不少士大夫,将自己珍藏的书籍贡献给这里的医院。

这里面欧阳修帮了很多忙,他凭借自己的关系,邀请很多对医学有研究的士大夫来这里。

再加上与高丽、倭国等地的贸易,使得这里药材品种也变得更多。

这里的药已经达到成品出口的阶段。

离开青州后,张斐又顺路去到齐州,基本上就照例与苏轼互怼一番,然后就直接南下,前往淮南路。

这期间,曹栋栋也是一个劲地在催促,因为京东东路太安静了,曹栋栋没地方发挥,目前淮南路比较动荡,曹栋栋就想着赶紧去那里,与符世春和马小义会合。

其实张斐比王珪快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年轻,行路都是快马加鞭。

很快,他们就抵达淮南路。

“张三,这里不像似有人闹事,跟京东东路也没啥区别?”

来到海州(连云港)附近,曹栋栋是大失所望,不是说这里打得很厉害么,结果来到这里,发现百姓和皇家警察相处的很好。

“三哥!哥哥!”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