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节(1 / 2)

加入书签

约瑟夫点头。

苏葵微笑:“既然是定制款,那么价格上也应该区别于普通款,您认为呢?”

约瑟夫没想到她这样难缠,代表团又考虑了很久,苏葵和李先河也商议了一下。

最终,他们同意了以高于三点五成的价格进口,三点五成,用它乘以巨大的货物量,这将是多么大一笔外汇!

苏葵又说,既然约瑟夫先生说将价格交给市场决定,那么这次的成交价就只是这次,下一次的合作他们还要根据市场价再重新商讨。

约瑟夫沉吟片刻,还是同意了,他们也需要看这次的效果。

最难谈的价格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他们还要商议查检样品,确定货物进口量,甚至如何运输,这就由李先河他们操心了。

会议整整进行了三天,才将所有条款谈好,两方代表人确认签字。

等到最终完成的那一天,各方人都松了一口气,阿诺德向苏葵抱怨,本来是想来华国摄影的,谁知道这趟行程会这么严肃复杂,不过好在她认识了苏葵这么一个有趣的朋友,这个朋友还陪他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

“我发誓,回去我就将照片刊登出来,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一点也不贫穷落后,看看我美丽的朋友——”他甚至夸张地说,“哦,我的朋友,我亲爱的苏,我发誓,你是我见过最好看的东方女孩。”

面对他突如其来的热情,苏葵没有被吓住,她知道,阿诺德只是因为没人跟他说话才这样。

他又说,等这次回去,找机会他还要再来华国,他喜欢这里向上奋进的风貌。

苏葵提议:“既然你打算拍摄更多华国的照片,为什么不尝试学习中文呢?”

阿诺德眼睛一亮:“这真是个好主意!回去我就尝试,我要跟父亲说,让他有机会也来华国一趟……”

告别了依依不舍的阿诺德,因为约瑟夫几人要离开了,他们预备会公司一趟,等这边样品做好,再派人过来接洽。

临别时,约瑟夫忽然对苏葵说:“苏,其实我很欣赏你。”

针对是针对,但并不妨碍他对这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充满敬佩。

“想想我在你这个年龄,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新人。”他感叹,他用了多少手段心力才走到今天这一步,心智手腕都已经成熟,旁人站在他身旁都会下意识感到压力。

可这个女孩却可以站在他面前面不改色,甚至跟他针锋相对,好像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小辈,而是一个和他同样的人。

这让她身上充满了一种奇异的特质。

“恐怕我到了您这个年纪,就想回到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了。”

听到这句好像带有哲理的话,约瑟夫露出一个真诚的,不带其他意味的微笑。

“苏,或者你想要来我们国家发展吗?”他说,“我保证可以给你更好的待遇,让你的生活从此好上十倍百倍。”

这样的人才,他忽然很想留住。

“并不。”苏葵对他说,“再好的生活,也比不过我脚下这片土地。”

无论时空如何转换,故乡这个词也永远会镌刻在她心间。

“那真是遗憾。”他只是微微叹息,“期待将来还能够与你再见。”

“看样子,约瑟夫先生对你很欣赏啊。”等他们一行人走了,李先河问苏葵,“真的没考虑过更好的生活吗?”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为了前程名利抛弃一切的人,可这绝不包括苏葵。

“李司长,此生无悔入华夏。”

苏葵只是说了这么一句,李先河却有些许的震撼。

“听说你马上就要高考了?”李先河问,“考虑过大学读什么专业吗?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外交部发展?”

李先河起了爱才之心。

苏葵想了想:“说实话,我暂时没有考虑过。”

“你的语言学得很好,或许可以考虑读外语学院。”李先河笑着说,“咱们外交部现在是人员稀少,非常需要你这样人才啊。”

苏葵想了想,她高中学了理科,大学读了文科,研究生也是继续读文,倒真没有考虑过读语言这回事,主要是她基本不用学。

不过她的确想要进体制内,之前她参加公考,笔试第一,如果不是去面试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大概她现在也已经在体制内工作了。

“李司长,我会考虑的。”苏葵应下。

“听说你还在自学语言?”李先河对她会说两种语言很感兴趣,问她是怎么学的。

这个问题迟早有人问,苏葵说是跟着收音机里练的。

“李司长,广播里有一个法语频道,这个您一定知道吧?”

“这个我当然知道,去年台里才开了这个频道。”李先河笑着说,这事还是他们向电台提议的。

去年,京大正式批准在大学设立法语专业,许多曾留学法国的老教授被聘为老师,李先河也被请去担任荣誉教授。

由于此时学生少,国内也不重视,几人提议在广播电台设立一个法语频道,几位教授轮番讲课,真正是在当教学。让收听的人能跟着学习,从小为他们埋下学语言的种子,将来能出不少好苗子。

“现在看来,这个好苗子就是你啊。”李先河笑。小孩子成没成有没有兴趣不知道,但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成功的。

“是各位老师讲课水平高。”这时候的老师是真的一片赤子之心,业务能力也极强,即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在学,依旧讲得非常认真,有基本的语音语法,句子结构,甚至还在里面加入了对话,每天都有不同的情景。

可以说,如果真有人跟着他们按部就班的学习,将来到了学校,已经拥有不错的语言水平了。

至于英语更简单,高考就要考英语,苏葵说她经常在舅舅家的收音机里听英文磁带,对着磁带抄下来,又重复一字一句练,直到能和他们的语音完全重合。

这个年代的收音机是大件,被称为“三转一响”中的“一响”,秦大军家就有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