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节(1 / 2)

加入书签

“是啊,怎么人人都想见苏葵。”宋万章一过来就笑了,看到过来请苏葵过去的同志对孔孝文说道,“算了算了,孔同志,咱们不跟郭部长争,咱们的感谢苏葵同志是知道的。”

苏葵看向直属领导,开玩笑道:“领导让我去吗?”

李先河也笑了,看来自己要说的话也没机会说了:“去吧去吧,我跟刘秘书还有几句话要说。”

刘秘书就是首长的秘书。

贺旭东跟着他过去了,临走前还有些愣愣的,回头深深看了苏葵好几眼。整场会议他就只听到领导说苏葵苏葵,这样大的会议,那么多实行的政策,竟然都和她有关,大部分都是她提出来的!

她从前到底干了多少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他不知道的?

*

郭毅刚才之所以没有过去,是因为他正在和人谈话,苏葵听见他正在说什么美术评奖的事情。

“郭部长,您找我有事?”等他说完苏葵也到了。

郭毅可能是很忙,一开口他就问道:“苏葵同志,对这次会议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您是问我对港城目前的状况有什么建议吧?”

郭毅点头露出一个笑:“苏葵同志,你是个优秀的同志,曾经为我们提出的建议都非常有用,这一次,我们也是要听听你的意见的。”

有才不分年龄,事实已经证明,苏葵的建议是正确的,并且已经取得了这样大的成效,有能力的人就该受到重视。

“小苏啊,”他对苏葵的称呼都变亲切了,“你从来就是个主意多的,刚才听了那么久,你应该又有不少好建议了吧?”

他还挺了解苏葵的。

“是有一些想法。”苏葵嗯了一声,也不否认,“就是还不够完善。”

“不完善不要紧,有想法就好嘛!”郭毅拍拍她肩膀,笑着鼓励她,“到时候你亲自交给我,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

相信苏葵从不让他们失望。

苏葵当然不会让人失望,任务放在谁身上都不轻松,但放在苏葵却正如她所愿。

她当初为什么要从政?为什么要为各个部门建言献策?为什么要积极表现自己的能力?为帮助国家是一方面,还为了她提出一些分析建议的时候能够合情合理,能够得到信任,能够有足够的分量。

就像现在,郭毅这边终于是收到了苏葵给他的建议,却惊得他这个久经上位的人都凝滞住了眼神。

假如这建议,或者说分析不是苏葵提的,不是这位已经是他们内部老资格的人提的,不是这个从始至终没有出过任何错误,所有建议都行之有效,立下过大功劳的苏葵提出来的,他是绝对不会把她的话当真的。

就像是当初苏葵给国际关系学院提的那份关于华苏两国关系的分析一样,这份长达七万字,内容详细,数据分明,有理有据,有猜测有论证的关于大陆与港城的关系分析的报告很快就在苏葵本人这里得到了真实性的保证,而后不知道到了哪位领导的桌面上,又被封存在哪里。

苏葵只知道不久后中央很快就出了第一个政策,立刻调配资源为东市解决目前的粮食短缺问题,并且限制购买其余地方到东市的火车票,在当地加强武装力量,强行遣返偷偷跑过去的人。

由于提前准备,这场多达七万人口,导致东市下面十室九空,甚至有干部带头离开的大规模“逃港暴动风波”终于被提前抑制住,大大减轻了边防的安全隐患。

没有人知道,这想要偷渡的七万人口其实最终只有一万多人成功,而其余人的结局不过是为这个比例增加一个分母。

*

暗中的汹涌普通人不会知晓,在报纸上看见了新闻也只是会高兴地夸一句咱们国家真好,哪里有灾有难的立刻支援。咱们国家的人民也真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次好多地方都为东市捐了不少物资。

好多人还说搞不明白那边咋想的,只要有困难,国家就一定会管,咋就一心奔着港城去呢,说不好还得把命搭上,听人说去了过的日子还更差。

能有这个结果苏葵也松了一口气,证明上面确实重视了,也提前发现了端倪。

她的分析报告不止写了这些,其余的暂时没有动作。不过她提出的建议没有动作,但孔孝文提出的想法却有了结果。

之前的会议上他提出要商议在大陆拍摄现实题材电影的选材问题。这个任务被宣传部交到了京城电影制片厂那里。

京城电影制片厂自建国时期就建立了,说起来这个制片厂和苏葵之前参与的新闻记录制片厂其实是一家。

一开始的京城电影制片厂是综合性的,既拍新闻纪录片也拍故事片。直到56年的时候,将新闻记录制片厂分了出去,专门拍新闻纪录片,而京影就专门成了专门拍故事片的制片厂,同样隶属于宣传部的领导。

由于这个年代的特色,京影在革命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传统戏剧上面颇有建树,基本和现在的文学作品保持一致。

五六十年代正是京影的辉煌时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知名电影,在后世依旧脍炙人口,拥有不俗的口碑。

这次的重任交到他们手上也是众望所归。但现在他们要做的第一步不是拍电影,而是让为电影选材。

京影的现任厂长罗夏开口道:“各位同志都已经知道了,这部电影不仅是在我们国内播放,更是要引进到港城,目的是为了展现我国的风貌,粉碎港城那边对大陆的抹黑造谣,所以在选材上一定要慎重。”

“我们同样打算采用小说改编的方式,各位同志都有什么好的推荐?”

第一部是试水题材,最好打一个开门红。

于是有人说道:“最好是具有知名度的作品,而且是在大陆港城两地都发行过的。如果在其他地方也发行过就更好。”不然没有群众基础。

“要想更快吸引人也吸引更多人,最好挑选要节奏明快,让人愉悦的作品。”

“要故事强,具有可读性也具有可看性,能更多地展现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风貌,乡村和城市,劳动人民,知识分子都要有所体现……”

“其实还可以是曾经引起过争议的作品,讨论更高,比较具有话题性。”

……

说着说着,想到的条件就列了一大堆。

“所以,到底是哪一部作品?”

说了半天没有一个举例。

大家其实也在思考,这时有一个声音开口道:“《小草青青》怎么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