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1节(1 / 2)

加入书签

而她就在巴尔先生这里又见到了他。

“非常抱歉,苏,我想这是费尔南做错了,我替他向你,也向华国表示歉意。”

至于巴尔这么大年纪,又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什么要替人道歉,苏葵也明白了,原来他们不仅是一个流派的领袖与追随者的身份,还是一门关系不远不近的亲戚。

看到巴尔老人为自己道歉,已经人过中年,胡子都有些变白的费尔南也感觉到了羞愧。

他不是个懦夫,亲自向苏葵表达了歉意:“……是我太多冲动了,不应为情分而指责正义的一方,给您造成的不愉快,我感到万分的歉意。”

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他说:“之后我会在报纸上发表一则声明,让更多人知道华国是正义的行为,对华国的到来我们都是万分欢迎的。当然,您与桑代先生,埃德蒙先生,巴尔先生等人的见面交流,我也会一并刊登。”

这当然是好事,他愿意配合,就不用苏葵自己交涉了。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苏葵又见了弗洛朗公司的人,与他们商议《小草青青》电影的引进。弗洛朗看了萨拉带回来的片子,还真就决意第一部就引进这部影片。

一是有原著打底,讨论度非常之高,无论国内外文学界都为它争论过。二是质量的确不错,女主的演技的确非常有灵性,甚至还有原著作者在里面客串角色,讨论度比较高。三是它本身就被引进过还取得优秀了成绩,在大陆播放后迅速被港城引进,票房喜人,也掀起了很大一阵对华国大陆的讨论,连他们都有所耳闻。

“就是女主角不幸离世,实在是太遗憾了,本来我们可以请她过来宣传的。”弗洛朗是一个商人,既为生命逝去感到遗憾,却也觉得这并不是坏事,一个死亡了的女主角代表着什么,代表着真正的“永恒”和绝唱!

或许他骨子里也有着一些所谓艺术家的特性,然而苏葵不希望他们消费死者:“弗洛朗先生,她也许只想作为李小草而被全世界人知道,却不想被人过多关注是否存在,希望您能够理解。”

“好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弗洛朗道,“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位女主角的,当然也会尊重她,那就让她作为一个电影人物永恒存在吧。”

能够以李小草的面貌被世人知道,留下她在世上的“绝唱”,电影不衰她不亡,也算是对这个可怜的女孩,对这个一生追求成为李小草的女孩最后的慰藉了吧。

想起乔凤玉的事情,苏葵的心情就有些沉重。在和法国的几位文学界朋友举行了一场文学交谈会后,听到首长即将结束行程回国的消息,苏葵也准备回国了,因为调查部部长要一起回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文学交流会场面实在太大,新小说流派和现实主义流派许多代表人物都来了,虽说很多人是慕巴尔大名而来,看看是谁能让他夸了又夸,又有很多人是听埃德蒙传达过苏葵点评的作品,想来和她进一步聊一聊,比如弗洛朗的父亲老弗洛朗先生……

总之,场面很大,人很多,连主持会场的费尔南都被惊呆了,差点应付不过来,临时抽调了很多人来维持安全。

这些人的身份能聚在一起这在以前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在因为一个人做到了!连很多新闻媒体都听说了这件事,想要进一步追踪报道,但都没能进去会场,一手资料被费尔南拿走了。

隔天苏葵上了飞机打开报纸就是关于这场文学交流会的报道,还有一个醒目的标题。

——文学的盛宴,流派的连接,始于曾经那位神秘的东方作家

苏葵再往前翻,还有很多关于她这段时间和几位名人见面交流的报道。

应该说,现在“神秘”两个字已经从她身上去掉,身份已经呼之欲出,大家不由得看向更前一段时间的新闻。

她是优秀的作家和翻译家,是文学界耀眼的新星,各流派都对她赞叹不已,现在他们又知道了她的另一重身份,来自华国的——外交官!

苏葵并不知道她走后又掀起了什么波涛,因为交流会多耽误了一天,她是在首长的后一天回国的。几乎刚下飞机不久,她就被纪部长喊走了。

作者有话说:

其实那会儿是没有外交官的说法的,大家也不称自己为外交官,但国外有。

第139章

“你看看, 能看出什么来吗?”

苏葵也没想到这位纪部长这样信任她,竟然真的把那几封信给她看了,虽然她也是签了保密协议的。

苏葵既然展现过自己的能力, 就不可能藏拙, 否则很容易被发现不妥, 哪怕现在她要分析的人就是自己一样。

和部长坐在一起的调查员想不通,为什么要把这样重要的事情告知别人, 还让她来分析。虽然苏葵这人他也认识, 但人家不是外交部的吗, 这专业明显不对口啊!

在纪部长沉静的目光和调查员不解的眼神中,苏葵放下了手里拿着的信件,淡然开口了。

“如果是个人所为, 那此人头脑灵活,心思缜密,身手不弱,懂得侦查与反侦查技巧, 知识面很广,能对世界局势了如指掌,但年龄性别暂且无法肯定。”苏葵将所有能推出来的信息整合道出, “假如是团队所为,那证明团队分工明确且跨多个领域,并且大概率人数很少, 有一个能够凝聚整个组织, 领导力极强的首脑。”

她淡然说出了自己的结论:“我认为是个人的概率比较大,团队毕竟目标太大也没什么必要。只是这个个人一定与很多行业, 甚至国内国外的许多人有联系或者能接触到这方面信息, 才能得到这么多情报。”

她的回答不含半点水分, 分析也是合情合理,甚至推到了他们之前没深思的地方。毕竟按照常理推测,能够得到关于间谍和国外间谍组织的情报,那确实涉及到对国外的势力的精确了解,要么就是出过国,要么就是能够接触国外情报系统。

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人提前知道未来的信息,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苏葵更加没什么可能,反而是让纪部长怀疑的目光转向了他们内部。

要论对国外情报的掌控,还有谁比得过他们情报部门?调查员就觉得部长的目光凉嗖嗖的。

这番话能听出苏葵的确有这个能力被请到这里来,推测得也好像也对,调查员就顺势和她讨论起来:“照你这样分析,极有可能是我们内部人员,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直接说出来不行吗?”

这就是大家普遍的疑问了,就是这个人为什么要隐藏身份。

“我可没说这人是你们内部成员。”苏葵点点那份关于“华国运动”组织和“红门”组织的举报,“毕竟这些你们内部也没有分析出来,这份信息也绝不是普通人能知晓的,不暴露身份也许是因为身份实在不方便透露,当然也有自我保护的原因。”

能得知这些信息的,身份一定非同寻常且处于十分危险的位置,这就是常理。

“可说出来我们也一定会保护他啊。”

苏葵微笑:“能比得上现在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来得安全吗?”

调查员一下子没话说了。

纪部长也点头轻叹:“你说得对,这位同志不出现或许就是出于这个考虑,谁都不知道才是最安全的。”

除了调查部少数几人和中央几位领导,根本没人知道曾有人给他们提供过关键信息。但要是这人显露出来,他们一定会严查他获得信息的途径,而且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安全,反而会加重别人对他价值的估量。

“所以我们是永远找不到这个人了?”调查员有些沮丧。

“是的,其实找不到才是最好的。”苏葵摇头道,“而你们这样一心想把人找出来,依照这个人的谨慎,‘他’绝不会再来了。”

纪部长皱眉:“你是说他知道了我们做的事?”

“不,我是说,不管你们有没有做什么,他都不会再往这里传消息了,事不过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