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0节(2 / 2)

加入书签

话说,他们早就等着这一刻了,特别是已经挖过几个红薯尝过美味的人家,更是迫不及待的把装红薯的竹筐都提了出来。

一时间,整个新露湾村喜气洋洋。

既然要计算亩产量,黄次辅便指挥着大家先挖最边上的那一亩地。

得了命令后,一百多名侍卫快步上前,挖的挖,捡的捡,搬的搬,不出一个时辰,就把一亩地的红薯全都挖了出来。

一眼看去,地头里红彤彤的一片。

挖好了红薯,接下来便是过秤了,侍卫们纷纷把红薯装到竹筐里,而后一筐一筐称着重。

一旁的张尚书亲自记下一笔笔重量,而黄次辅则在边上看着对方记的有无差错。

等把红薯都过了一遍秤后,已近午时了。

到底是户部的一把手,张尚书打起算盘来可不是一般的溜,指间木珠噼里啪啦的响,很快,一亩地的总产量就结算了出来。

四千两百斤!?

不是说亩产三千五百斤吗?

咋又多了这么多啊?

一旁的黄次辅看到算盘珠子拨出来的数字,实在不敢相信。

他忙眨了眨眼,再看,没变,还是这个数!

张尚书也相信不到哪里去,这不,向来对自己打算盘能力十分自信的他,头一次谦虚了起来。

他把算盘珠子拨回到原位后,又算起第二遍来,等第三遍第四遍拨算下来的数字还是相同的后,两人终于相信了红薯亩产达到四千多斤的事实。

黄次辅简直激动的嘴角抖动,不行不行,待会儿一回驿站自己就立马写信给圣上,他一定要快快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皇帝。

张尚书也是这么想的。

话说当官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往上报好消息,特别像这种天大的好消息,这样皇帝觉得你给力的同时说不定还会有嘉奖。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中午饭过后,黄、张二人又指挥侍卫挖了两亩地,得出来的重量也都在四千斤以上。

这让黄次辅和张尚书,对待会儿要上报朝廷的奏章心里更有了谱。

周青林一点都不担心产量能不能达到的事,话说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经过粮种专家改进又改进的高产薯种,种出来的红薯怎么能不高产呢。

担心地和地之间的产量会有区别,是以在得知新露湾村的村民们也开始挖红薯时,谨慎的张尚书和黄次辅又去了其他村民们的地里查看。

而这会儿,新露湾的村民们看到越挖越多的红薯,早已兴奋的不能自已了。

看到村民们把割下来的红薯藤一捆捆扎好,整齐地码放在一边,黄次辅和张尚书看着有些不解,忙问了原由。

村民躬身告知,等挖光了红薯,这些红薯藤要继续插种到地里的后,两人顿时目瞪口呆。

这这这,照这样说来,以后种红薯都不用种子啦?这样岂不是省下好些粮食?

“不不不,启禀大人,并不是这样的。”

村里正摸了摸额头上的汗继续说道:“咱们知县大人说了,来年开春的第一季红薯,还是要用薯种重新育苗的。”

“那收了第二季割下的红薯藤呢?”黄次辅心说,难道就扔了吗。

村里正笑道:“喂猪啊,不止割下来的红薯藤可以喂猪,就是平日里也可以掰下枝叶炒着当菜吃呢,咱们知县大人可是说了,只要不光盯着一棵红薯藤薅,是不会影响整体收成的。”

等看着大官老爷走远了,里正媳妇上来问道:“孩他爹,你没和大官老爷说,咱们这一捆捆的红薯藤还要卖的事吧?”

“你当我傻啊,放心吧,咱们知县大人交代的话我可都记着呢!”

虽这样说着,可村里正还是有些担心,这样一捆捆的红薯藤谁会来买啊。

黄次辅又称了称村民们地里红薯的产量,最后称出的重量也是每亩四千多斤。

这下黄次辅和张尚书终于一丝怀疑都没有了,回到驿站后,两人都奋笔疾书,分别给景康帝报了红薯亩产量的事。

不过,张尚书的奏章里只详细写了整个收红薯的过程,以及得出来的亩产量是多少。

而黄次辅的就不一样了,许是年纪大的人都比较啰嗦一些吧。

这不,黄次辅的奏章里,除写了收红薯的那日百姓们是怎样的喜气洋洋,还把那日刚到南川县碰到的“吃竹子”乌龙都细细说了一遍,并告知圣上,原来玉米杆子可以当甘蔗吃呢,还有那玉米磨成的面,再参了白面,做出来的馒头那叫一个香啊,连吃的时候,怎么香怎么甜,黄次辅都仔细叙述了一遍。

最后还意犹未尽地加上一句:听周状元说,刚挖出来的红薯得放上几天,这样才能糖分更足,吃着更为软糯香甜。

可以预见,收到这份奏章的景康帝,该是怎样吞着口水咬牙切齿了:

这两憨货,来奏章时为何不顺带给朕捎些玉米和红薯过来啊啊啊啊!

黄次辅哪里知道自己的奏章会让景康帝馋成猫啊。

这不,把奏章交给信使,让其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后,黄次辅就高枕无忧地躺到了床上,心里念着:

快快睡,快快睡,睡醒了明日就又能吃上好吃的玉米馒头了,对了,听说还有新挖的红薯熬出来的米粥呢。

黄次辅吸溜了一下口水,而后渐渐进入了梦乡。

隔壁房间里,张尚书把写好的奏章交给信使,同样让对方快马加鞭后,并没有马上接着睡觉。

他摸了摸肚子,嗯,好像有点饿了。

这样想着,张尚书就从衣兜里掏出一颗白天从地里带回来的红薯,然后把自己藏在靴筒里的那把锋利匕首拿了出来,仔细削了红薯的外皮后,接着大口大口干啃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