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2 / 2)
汉武帝从小受到景帝宠爱,少年就当了皇帝,除了窦太后,晚年之前就没碰到什么大挫折,但是他偏偏是个天生的政客,手下的大臣、远处的诸侯被他玩得和让往东往东,让往西往西,各个都认了命。
忠言逆耳,大臣们就算有正直能谏的,也寻思着要保存自身在关键时候谏言,不能把进谏的机会浪费在了帝王一点点小得意上。
于是得意的刘彻听着天幕继续说道:“汉朝时期,还推出了盐铁官营的政策。”
“汉朝律法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砍掉左趾,没收工具,”伍爱华夸奖道:“汉武帝这个规定,不仅仅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还顺便管理了地方武装的武器与人口,抑制地方割据,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这个聪明的办法一直被后世的王朝沿用,盐税后期称为王朝最为重要的税种之一。”
“事实上,不仅仅是盐、铁,酒也是规定了要专营的,”伍爱华解释道:“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古代的酒水都是用粮食酿造,所以生产酒会消耗很多粮食,这也让君主们不安。”
“毕竟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君主,都知道如果全国的粮食不够全国的人民吃,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酒这种商品也必须受到管控。”
“其实这还是因为我们的白酒和黄酒、米酒的酿制都离不开各种主粮,不管是水稻、高粱、糯米,都是能够填饱肚子并且存储三年以上的粮食。”
“相比之下,西方惯常酿造的红酒则没有这种问题,因为他们采用的都是葡萄等水果酿造的果酒,而水果本身很难长期存储
(),?屏??敵楲??()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只能在丰收期存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相反如果制作成酒类,不仅可以起到对水源消毒的作用,也能储存更长时间,产生更大的价值。”
听到伍爱华这番话,已经有机灵的古人准备用水果试着酿酒了。
别的水果不知道,但是葡萄是天幕已经说出来了的,家里院子里就有葡萄藤的,都在心里做好了计划。
【红酒对水源消毒?】弹幕中有人不解。
伍爱华正好看到这个疑惑,回答道:“是的,因为红酒是一种不怕变质的水源。”
“在西方的航海时代,水手们平时淡水不够,喝的都是提前存储在船上的酒,而不是淡水。”伍爱华解释道:“因为他们当时并没有淡水如何消毒的知识,也没有如何提纯海水使用的知识,淡水如果一直存储在桶中,容易变质,喝了反而会拉肚子甚至死亡。”
“相反,酒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为微生物在其中无法生存。”
【他们难道不煮水喝吗?】
看到弹幕的问题,伍爱华笑了笑:“当然不,一方面是当时的欧洲人就没有喝热水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船上要尽量多的装载货物,也就没有足够的燃料可以煮水。”
伍爱华回答了这个弹幕之后,华佗忍不住问道:【所以煮水就能防止淡水变质吗?】
这时候,聪明的古人已经知道要怎么和现代人一样发弹幕了。
伍爱华第一眼看到弹幕,甚至都不能分辨是古人问的,还是现代人问的,毕竟直播过的人都知道,很多观众确实会缺乏某一方面的常识。
“其实水本身是不会变质的,”伍爱华解释道:“特别是装进木桶里的干净的水,也不会有毒素或者金属物质污染,所以导致水变质的原因只有水中的微生物。”
“所有的微生物,哪怕是病毒,都是害怕高温蒸煮烤的,”伍爱华说着:“熟食不仅仅是为了好吃,更是为了灭杀微生物。”
“古代很多时候会说大灾之后有大疫,就是因为水源被污染,而且人们并没有喝开水的意识。”伍爱华解释道:“事实上,也是因为细菌战,当时根据地才下定决心,即使封锁状态下根据地燃料资源不足,也一定要把喝开水推行到位,而后这个好习惯一直保留下来,建国后才推行到了全国。”
听到伍爱华这番说法,不少古代医家都忍不住讨论起来:“疫病竟然和喝生水有这么大的联系?”
科普之后,伍爱华还不忘再次cue了孔老夫子。
“孔老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伍爱华开头引用老夫子的话。
一听伍爱华这话,孔子连忙正襟危坐起来,只觉得她不会说什么好事。
“我们都知道,脍指的是鱼生,当时孔夫子在鲁国,吃的应该是黄河和渤海的鱼,也就是有淡水鱼也有海水鱼,只是因为当时的捕鱼技术,肯定没有深海鱼。”
“生的浅海鱼和淡水鱼……里面的寄生虫含量我都不敢想!”伍爱华摇头:“要知道,在喜欢吃淡水生鱼片的珠三角和喜欢吃生腌活虾的广东潮汕、浙江沿海、上海等地,寄生虫简直是体检必查指标,而且往往一查一个准。”
伍爱华说着,临时百度了两张寄生虫图片放上直播。
看到直播的孔夫子: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