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9(1 / 2)

加入书签

题目五:帖经和墨义各十道。

把大的题目过了一遍后,秦朝宁心里有了初步的想法。

题目一,[3]出自《中庸》的《子路问强》篇。原文是刚直好勇的子路问孔圣人,什么真正的强大?然后孔圣人通过北方的强大和南方的强大的差异,表达自己对于中庸,不偏不倚才是真的强大的看法。

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原文后,秦朝宁下意识想到的是[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这是《论语》中孔圣人表达自己对于中庸之道的推崇。

在孔圣人的观点里,中庸之道已经是最高级的品德了!

他的手挪了挪砚台,顿了顿后,决定拿此句破题。

文章开篇先把中庸之道夸一遍,接着引入中庸之道能够带来的好处,然后举例圣人言和典故论证观点,末尾再重新点明自己对于孔圣人的认可,对于中庸之道的认可。

待浏览到题目二,秦朝宁认出该命题是出自《尚书》的。

他把小题看完,就把它先放到一边去。

题目三,是源自《大学》原文的考题。

[5]它的全书通篇内容主要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的是立德、立志、立人,贯穿终身。

而“先立德,后为政”,其中意思如表面字义,围官者有德,才能提高治理的政治水平。

先有德行,才有很好的政治治理能力。

在这里,[6]《论语》的《子路》篇中,有表达过同类的观点。“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两相对比,秦朝宁决定从为官直立德、守德、律德着手,来展开写这篇策论。

定好了文章主旨,他就继续往下看。

题目四,他选择写判词。

判词这个,由于被张山长和梁夫子逮着写过不少,相对诰书而言更游刃有余。

最后的题目五,帖经和墨义,考的是对于科举用书的记诵能力。这对于秦朝宁而言,就是默写原文而已。

这部分,是这场应试最简单的部分了。

一一理清了答题思路后,秦朝宁才开始在草稿用纸上作答。

就这样,他一直埋头写到晌午,确认所有题目没有需要大改大修的地方,便把考案上的纸张拿镇纸压好,放置一边。

然后他起身,从考篮里拿出小炉子、银霜炭,一个小陶锅,移到一边开始生火煮水。

秦朝宁前几天就想过,院试的第一天,大概率会成为他在贡院里面伙食最好的一天。

为此,他得在第一天里,把家中给他准备的材料里面,最好吃的那些都拿出来煮了先。

保存好体力!

与此同时,有的学子和考差瞥到秦朝宁所在的贰佰八十九号号房的所作所为,皆摇了摇头,觉得这个学子怕是废了。

而秦朝宁此时此刻满心眼里都是他的炉子,没注意外面的动静。

没多久,水就煮开了。

他立即往里放入秦柳氏和秦晚霞给他切好的其中一份腌肉和菌干,再倒入一小布袋子米粉。

一刹那间,香味霸道地朝四周溢散,不少人闻到味,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喉咙。

周边的都是同样三更半夜就排队进考场的学子们:“……”

是哪个天杀的玩意,院试竟然煮这般香气诱人的吃食!!这人懂不懂规矩,来考场的哪个不是带馒头和烧饼为主的!!

可恶呀,勾得他们也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