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0节(2 / 2)
最后还是决定,在南京神烈山孝陵侧起一个衣冠冢,若日后寻到其遇害之处,或可迁入其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花几日议完这些个名义上的问题后,许多真正的任务才开始。
随着时间即将入秋,重建北方各省府县政权,组织秋收,安置流民,解散义军,都是一项项繁杂的任务。
刚刚在北京安顿下来的中枢,立即高速运转起来,一条条公文,就近从这里发往北方诸省。
一批官员被临时调用、升迁
当然,考虑到南北平衡问题,中枢认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也当在北方各省临时提拔任用一批本地士子,参与政权重建。
朱由榔当然表示认可,仿照当年两广旧例,凡过去在天启、崇祯等朝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或是地方上,对抗清有贡献的,各地督抚组织考核,优秀的一批直接选入北京,由朱由榔亲自考核后(事实上是宰相们考核),赐予功名任用。
这当然是临时制度,以后还是要走科举正途,但眼下北方各省一片混乱荒芜,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乎,各地督抚的任务愈加沉重。
当然,此时被调到北方诸省主持工作的,也都是朝中干将。
如当初洋务院出身的李新任山东巡抚,原来作为朱由榔最早的从龙功臣,隆武时担任永州知府,后来在光烈朝担任吏部侍郎的晏日曙,调任了北直巡抚。
礼部尚书朱天麟,挂右都御史衔,调任河南兼河道总督,算是对遭难最重的河南,以及河道工作的重视。
但当各地选调的新进士子,抵达顺天府时,朱由榔本人却已经不在京师城中了。
其人却是往东,去了山海关,盖因刚刚传来的消息,盛京,终于被明军拿下了。
至此,曾经困扰大明数十年的辽东问题,不复存在。
事实上,朱由榔之所以跑出来,一方面是闲不住,另一方面,也的确有些事情,要他这个天子来做。
此行主要是为了安顿东北地区的布置,另外也是向东北地区盘踞的满蒙部落示威,同时解决处置建州残留问题。
故而并非是单枪匹马,而是带着光复后军、左军六个师,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山海关出去。
这时候的山海关,就在后世秦皇岛市内。
朱由榔看着这座临山靠海,曾经中原十数年板荡的滥觞和起源所在,感慨万千。
时值八月末,九月初,天气转凉,风高云淡。
朱由榔于关内题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身侧文武均慨叹万千,盛赞天子文采,尤其是这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眼下中兴社稷,再定中原的场景下,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但朱由榔本人却是主动推脱道
“并非是我所作,乃是当初未登基前,闲散时,偶然碰见的一位湖广先生所作,乃是位学堂教员……”
诸臣自然是不信,只当是天子玩笑谦虚之词
可只有朱由榔本人,看着自己书写的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浪淘沙,却是心中感叹
换了人间,自己到底有那般战天斗地,无畏粉身碎骨的勇气,去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呢?
写在第四卷 后面的话
第四卷 至此也就结束了,接下来,这本小说便也进入了尾声,也就是最后一卷。
大概会写一写光烈朝廷内部的斗争,以及深入改革,对外嘛,自然是之前就已经留下的问题,准噶尔、台湾、荷兰、西班牙、东南亚等等。
至于攀科技树的事情,应该不会搞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黑科技,撑死到主角老了的那会儿,能有蒸汽机就不错了。
工业化,不是一两个发明,几个有意思的点子就能支撑起来的。
近代化的金融体系、行政构架、市场规律,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法律与政治体系,这些才是一个工业国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大明,不过就是个勉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国家,连最基本的土地改革都没有完成(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大多数成功工业化的国家,都经过程度不一的土地改革,只是其中以中国最为彻底。)
当然,这一切上层建筑变动的根本,还是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拿着再先进工具的地主、奴隶主,那也只是旧时代的残党。
如何限制地主阶级,扶持新兴的资产阶级,改造小农阶级。
当然,大概不会用太长篇幅,毕竟在我的计划中,整本书应该不会超过一百四十万字。
至于最后,大明,或者说“后明”、“新明”的结局,我个人一向认为“列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和平的完成变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在一个本就具有反抗精神的民族而言。
毕竟“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世界上哪有这么多顺理成章的改革?
要是温情脉脉,那就不叫阶级矛盾了
-------------------------------------
后明的结局,自然也是在这种矛盾总爆发中,为民族换取新生,如资产阶级革命之于英国,南北战争之于美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于中华,为全民族走向近现代,走向工业化,扫清最后一块封建瓦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