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3节(2 / 2)

加入书签

听完赵宁的讲述,她觉得阳光都不明媚了,树芽都不新鲜了,花草也不美丽了,一切都索然无味。

好半响,扈红练才从失望中回过神来,有气无力的问:“事已至此,公子有什么打算?”

赵宁一口气喝干杯子里的茶水,从小案后站起,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而后负手走到湖边,摇着头无奈道:“事已至此,我能怎么办?”

就在扈红练以为赵宁是真的没什么办法,没什么事要干的时候,忽然听到后者接着道:

“身为皇朝第一将门赵氏的子弟,我当然是只能奋力作战,为大齐的黎民百姓江山社稷,再立一个大大的军功了。”

扈红练:“......”

她很快眼前一亮:“公子要出战了?”

赵宁没回答。

扈红练随之反应过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她的心思顿时活泛、热切起来。

这成功渡河进入河北的军功,终究还是要落在公子身上?若是如此,公子在天下齐人心中的地位,跟真的神仙还有多大区别?

望着赵宁挺拔颀长的背影,扈红练忽然一阵失神,心有所感。

刚刚赵宁说他什么都没料到的那些话,到底是赵宁的真心话,还是只是说出来给旁人给朝廷给天下人听的?

她那番被赵宁判定为“全错”的分析,是不是其实都是对的?

第四八八章 谨遵将军之令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人还来不及做什么事,一天又一天便已一去不复返。

转眼到了五月,大齐中路军与右路军,仍是没有渡过黄河。

宋治、赵玉洁两人,率领的世家、寒门节度使,被萧燕死死拦在黄河之上,无论如何都登不了岸。

进展并非没有,而且不小,隶属北胡的水师,已经被大齐水师彻底击败,数千艘战船不是被毁就是被俘,如今卫州——杨柳城一线的黄河水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北胡战船。

北胡水师的组建,本就是以乾符十三年,俘获的大齐战船为基础,数年以来,北胡水师虽然熟悉了水师战法,能够驾驶战舰正面作战,但也仅此而已。

真到了生死相搏的时候,数年的训练成果,并不足以弥补草原战士不谙水战的短板,而大齐的水师有传承千年的实战经验与素质,两相对比,高下不难判出。

更何况,江淮地面的水师,自古以来就是天下水师中最精锐的部分之一,这就更不必说,宋治这回调集的水师力量,无论符文战舰的数量,还是各种器械的配置,都比北胡水师强很多。

但近两个月的鏖战,宋治也只是解决了北胡水师。

萧燕在渡口、河岸布置了重兵,工事军堡修炼的极为密集,防线构建得密不透风,铜墙铁壁一般,大齐水师的将士,想要从船上登上岸,依然是难如登天。

天堑之所以是天堑,不是没有道理。

这段时间以来,宋治尝试了多种战法,忙得焦头烂额,却始终不能解决困境。

随着战事进行,宋治终于意识到,要想正面强攻进入河北地,绝非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目标。

这个时候,唯一能想的办法,就是从内部突破。

或者说,从北胡大军背后突破。

宋治顺理成章想到了河北地的义军。

他派了很多人,秘密潜入河北,去联络各地义军,给他们下达命令,让他们集中力量出击,前来黄河北岸支援。

这件事,在大战开始之前,宋治其实就在做了。

河北的义军奋战了这么多年,跟朝廷当然有不少联系,朝廷虽然不能给他们多少物资支持,但历次战果报上来,朝廷没少根据战功,给义军们加官进爵。

皇朝北伐这么重要的军事行动,宋治怎么可能不事先联络河北义军,要求对方配合正面王师行动?

可从宋治布置北伐之战开始,朝廷跟河北义军的联络就不顺利,消息往来十分艰难,一二十路大小义军,回应他的寥寥无几。

一方面,这是萧燕在从中阻拦。

大战之时,萧燕明知河北地有那么多义军,怎么会不防备他们配合正面的齐军作战?

她就算不能立即剿灭这些义军,但封锁义军跟大齐的人员消息往来,却还是能够差不多办到的。

她在河北地主事了这么些年,取得的成果不同凡响,现在义军在河北地都没多少民间支持了,况且她还是密探出身,曾经在燕平潜伏多年,对这种事再是熟悉不过。

绿营军都是地方大族、地主组建的,战力是不如北胡战士,但利用在县乡的影响力,发动麾下的庄户佃户做这件事,却容易得很。

另一方面,宋治不知道的是,河北义军有自己的打算。

凡此种种,导致到了现在,也没成规模的河北义军,来黄河北岸响应王师——零星小股的义军倒是有,可还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被萧燕的军队绞杀干净。

这些义军,很显然不是黄远岱麾下人马。

“这么些年了,河北义军在敌后艰苦奋战,大大小小打了数百仗,被北胡多次重兵围剿都坚持了下来,怎么说都是精干人马,为何真到了朕要用他们,让他们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时刻,他们却不能很好的襄助王师了?真是岂有此理!”

大帐中,听完敬新磨的禀报,额头、脖颈爬满“蚯蚓”的宋治,气得踢翻了案桌,“再派人,加派人手!飞鱼卫有那么多高手,要是连朕的军令都传达不到,那还有什么理由继续穿官服、领俸禄?!”

敬新磨不敢怠慢,连忙下去安排。

赵玉洁欲言又止。

现在宋治骂的是敬新磨与飞鱼卫,她要是冒然开口,宋治的怒火说不定会发泄到她头上——这些日子,因为她成就王极境而没上报的事,宋治对她鲜有好脸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