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1(1 / 2)

加入书签

天子曰“可”。

事情于是就成了,当庭举行拜礼,董卓弯弯腰,就成了大将军,受百官朝贺。

接着,董卓便有理有据,有商有量,议起迁都长安。

“先前高祖都西京,历十一世,有光武中兴,如今复又十一世,按石苞室谶,宜当还都长安。”

不久被招为司空的故豫州牧黄琬,犹豫望了望噤口不言的诸卿,揣度着语气,举起笏板轻轻问道,“敢问大将军,这石苞室谶,出自何处啊?”

他,没听说过啊?

“司空不知?”以六百石议郎堂皇独坐一席的李儒,笑容可掬,“这正是北邙山中石室里寻得的谶言,曰: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如斯难。”

这……什么啊?

不少饱读诗书的公卿,忍不住露出痛苦面具,心知着不过是一个借口,却也不敢应声。

“迁都改制,乃是天下大事,”大概是看今日董卓有些讲人话,杨彪忍不住开口,“昔日盘庚五迁,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如今无故迁都,恐怕百姓震动而生乱。”

黄琬跟道,“况且天下之间,动荡则易,安定却难,又则长安久未居住,宫殿败坏,不能卒复,望公三思啊。”

“你二人,欲坏国家计耶!”董卓霎时变色,“关东贼起,汝二人欲与袁氏西行乎?”

这控诉可以说相当严重了。

杨彪脸色煞白,想起袁家满门今晨一早全被斩首,勉力道,“彪自向西,只不知天下何如。”

“杨公之语,并无它意,只是此事郑重,当三思而行。”黄琬连忙找补,吓得满头冷汗淋漓。

“岂董公所欲为此?贼兵在侧,天子如何能安。”荀柔缓缓起身,向董卓拱手。

董卓脸色顿时转怒为喜,挥袖道,“正是,关中材木茂盛,杜陵便有千户瓦窑,至于百姓小民,若有前却,我令大军驱之,岂任自在!”

下朝过后,被救二人,自觉前来道谢。

从座前童子,到平起平坐的公卿,杨彪每每见到荀含光,总有些不自在,今日为其所救,也再没脾气了。

荀柔礼貌的与两人全礼,动作越发雍容端庄。

他今日善举,实因心情太好了。

大清早,上朝前,大侄子就将一卷帛书和一枚玉珏交给了他。

这显然任他施为的意思。

帛书中的名字,自然是与他们联盟的西园旧将,这些低级将领,没有曹操等人那样的豪气,只能委委屈屈的被董卓收编,又被西凉兵排挤。

然而,比起平民百姓中的义士游侠,他更愿意选择这样的人。

如果要类比,大概就是荆轲和秦舞阳之间的差距。

有这些人,再准备一些东西,最后就是时机,董卓身边最慌乱,兵卒最空虚的时机。

【光熹二年,大将军董卓,以关东军势盛,欲徙天子都长安,公卿皆不应,杨彪、黄琬说以盘庚旧事,卓怒欲杀人。柔曰:岂大将军欲为此耶?卓意稍解。时董卓用事,性情残忍不仁,瑕疵之隙必报,柔每于朝中委婉谏之,公卿百官受其恩者众矣。《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第151章 迁都长安

粮草、马匹、刀兵、器械、民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