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2(2 / 2)
“是。”
“固执啊。”荀柔感叹的点点头,“可我们不能等了。”
“小叔父意下如何?”荀攸倾身问。
“我去见见他罢。”
荀攸微露惊诧。
“见,最后一面。”荀柔望着苍蓝的天空道。
第249章 改元共和
司徒府,被封闭数日的大门,随着“吱呀”声打开。
门庭两侧零星的站着仆役、侍女,目光畏惧又惊恐的看过去。
没有人出声,如同一出默剧。
一张步辇,由四名壮士抬起,由御史大夫相随在左,再由两排各八名执矛兵卒护卫,越过门槛,目不斜视,径直穿过青砖铺路的宽阔庭院,直接抬进正堂。
“荀太尉,老夫久候多时。”
王允坐在案后,抬头看着辇上坐着的青年,神情峻肃道。
他穿着朴素的褐色直裾,干练的窄袖,腰间革带系着佩剑与印绶,苍苍白发上戴着三梁进贤冠,赤缨端正的结于颔下,消瘦而苍老的脸庞上,每一根皱纹都写满刚毅倔强。
“再近五步。”荀柔道。
“喏!”抬辇的兵卒精神抖擞的高喝一声,齐齐上前走了五步。
“你要做什么!”王允大声道,握住配剑剑柄。
“落下吧。”荀柔命从卒落辇,待停当稳妥,方向王允致歉道,“仆久病未愈,声低气弱,实无奈如此,还请司徒见谅。”
“既有病于身,当自谢免职,到老夫这里来做什么!”王允冷哼一声道。
荀柔望着眼前满脸刚强的老臣,在前来路上设想的种种争论之辞,忽而就不想再说了。
出身太原王氏,其族世仕州郡而为冠盖,纵观王允平生,在许多时候,总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年轻为吏时,伪称上官命令,捕杀同郡宦官赵津的家族;黄巾之乱时,趁机伪造证据文书,诛除宦官张让。
前者使委任他的太守被宦官报复而死,后者使他本人被诬告,几乎身死狱中。
论资历,王允两度死里逃生,年岁虽长,其实算起来,为官吏的时间加起来,并不比必他长多少。
论才干,除了入仕时的郡吏,他只短暂的作过一任颍川太守,之后就凭借着名气和机遇,从何进幕僚到董卓幕僚,再高升三公之列,此期间并未展现出治国长材。
论为人,刚愎、直棱、严苛,绝不循情,就算与他站一样立场之人,与他合作之人,也没有多少真心喜欢他。
可这又如何,王允绝不是这时代唯一个升迁路畸形的官吏,也绝不是唯一个才不配位的公卿,汉朝尚德不尚才的风气,让许多人走了捷径,社会承认了这样的方式。
况且,王允不算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却是至今少有的,仍然坚贞、至公,而能为汉家天下舍身就义的忠臣。
然而正因如此,王允虽远不如杨彪恭谦下士,却在这样关键时候,成为支撑那些官僚外戚的根基,哪怕他大概也看不上其中许多人。
所以,他们本无仇恨,王允甚至没有参与对他的谋杀,他们只是观点不同。
这却致命。
一个坚定、倔强、固执的忠臣。
一国一家,只能走一个放向,代表、保护、支持一部分人的利益,并且一定会损害、侵犯另一部分人。
政治,是零和游戏。
他已经赢了,却也不是自己赢的,又何必再耀武扬威。
“王司徒,”荀柔道,“事已至此,何必再徒费功夫,自取折辱?岂不为子孙计?君家藏匿罪人之事已发,该当何罪,不需我赘言。”
“我若有罪,当天子将诏,移于廷尉,至于刑戮亦无所悔,我族太原王氏,以忠义传家,亦不需太尉惦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