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1 章 采访(1 / 2)

加入书签

第221章采访

十一月初的上午九点,温暖的冬阳铺洒在时装屋临街的窗子上。

三楼的老板办公室内,桌面上杂乱的画稿书籍难得收拾得整整齐齐,堆叠在角落,留出了充足的待客空间。

纪轻舟端起飘着馥郁浓香的热咖啡喝了一口,将杯子放回到桌面上,随后姿态松弛地后靠椅背,看向对面一头卷发的年轻洋人记者,笑意温和问:“采访内容会发往欧美是吗?彼尔德先生。”

“当然了,我们路透社和世界各地的报刊商人都有合作。”名叫柯利福·彼尔德的年轻记者话语清晰地回答。

这位路透社的记者朋友,是纪轻舟在普莱斯夫人的文艺沙龙上认识的,头一回见面,对方就对他的职业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说过有机会要采访他,但一直也没有约时间。

直到一个多月前,高定秀的举办引起了上流圈层的震动,对方才正式地向他发出了邀请。

纪轻舟原本对接受媒体采访并不怎感兴趣,直到鲍子琼针对他设计的“丑闻”事件爆发,才意识到面向外界经营他这“首席设计师”的正面形象,对于品牌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此两个月来,凡是有类似的采访,只要不带恶意,他都会尽量抽时间和记者见面。

而路透社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如果关于他的新闻报道能够通过此次采访传往各个国家,这或许就是他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那我得谨慎些作答了。”

“您放心,我准备的问题都非常友好。”柯利福面带着淡然的笑容说道,表现得很是有礼貌。

身为路透社的记者,他天然占据着某种优势,即便面对的是政府高官,也不必奉承讨好,反倒是对方要对他礼让三分。

但此次采访的对象既不涉及军事政治,也不涉及国际舆论,全然是一个新行业的开拓者,是一位服装界的艺术家。

对于这类人士,喜好文艺创作的柯利福总是对他们抱有好感。

况且这位先生又生着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样貌,语言交流也不卑不亢、轻松通畅,是他最喜欢的一类采访对象。

“那么我开始了。”柯利福向着对面青年眼神示意了一下,得到肯定后,便打开了他准备的笔记本,提问道: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推动世界潮流的东方人’这一称号?这是自从您的高定合集出刊后,许多外文报刊为您添加的介绍词,对于这一说法,您有什么看法吗?”

“的确有看到一些类似的褒奖,”纪轻舟谦虚而坦然地回道,“不过‘推动世界潮流’,我目前还不敢当,只是尽心尽力地做出令顾客满意的作品而已。”

柯利福一边点头,一边用自来水笔速记下他的回答,又问道:

“通过您首次的高定作品系列,是否可以认为您所倡导的时尚风格,是使用简约凝练的线条与随性浪漫的裙摆,打造出凸显女性形体的服装廓形?”

什么期望吗?”

听闻这句话,纪轻舟悄然松了口气,微笑回道:“那可太多了,我的野心还挺大的,但不好明说出来,说出来就好像在白日做梦。

“选择一个安全的回答吧,希望我能一直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设计出更多灵动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希望世纪这个品牌能收获大众的认可,用服饰为人们所铭记。”

·

这一场重要采访,在柯利福为他拍下一张坐在办公桌旁假装画稿的照片后,便正式结束。

虽然比原计划超出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但幸好超得不多,现在赶过去也完全来得及。

送记者先生上车离开后,纪轻舟转身便坐上了等候在店门口的黑色小轿车,和解予安一块前往北外滩码头。

他们抵达目的地时,已接近中午十一点。

临近开船,邮轮码头上人声鼎沸,一批批的乘客提着行李背包,排着臃肿的队伍等待检票上船。

其中光鲜亮丽的绅士小姐往往能获得提前登船的优待,剩下的则都是穿着旧西装或一身灰扑扑的长衫棉袄的二等舱、三等舱乘客,他们影影绰绰地拥挤在一起,在日光下化为一片喧杂的暗影。

纪轻舟二人一下车,直奔日邮码头而来,很快便找到了带着几个手下等候在路旁,身边还堆着好几只手提行李箱的骆明煊。

骆明煊今日打扮得颇为时尚,较厚的棉质条纹衬衣外套着那件几年前从纪轻舟手里购买的黑色皮夹克,手上戴着副牛皮手套,胳膊肘间还夹着个高档皮革手包,一身浪荡不羁的有钱少爷打扮,在码头交织的人流中,可谓相当有派头。

瞧见他们二人赶来,骆明煊摘下了自己的黑色墨镜,朝着他们抱怨道:“怎么这样慢啊,我哥和我表兄都已送完我走了,我还在这码头等你们。”

“早上有个重要采访,耽误了点时间,还好赶上了。”纪轻舟简言解释,扫了他身后的几个伙计几眼,又看了看他身旁那一堆手提行李箱,问:“你带这么多行李?”

骆明煊插着口袋道:“也不多吧,这里边只有四箱是我的行李,两箱衣物,两箱别的物什。”

“四箱还不多?你元哥当年搬去南京工作,也才两只行李箱。”

“南京才多远,怎好相提并论?”骆明煊抬起了眉毛轻哼道,“我可是去香港啊,这路上航程来回相加得一个月呢,况且又是冬季,不得多带些衣裳嘛。”

“这么久啊……”纪轻舟略有些诧异,他记得邱文信去法国才一个半月的航程,以为从上海到香港几日就够了,哪知竟然要半个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