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大厂职工独生女 第34节(1 / 2)
他现在和包惜惜已经太熟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矜持的站在走廊等。
下来没看到人,他直接去敲门。
如果门那头包惜惜很淡定说一句‘来了’,那代表她今天没睡过头,他们很快可以走。如果语气急促说‘来了来了’,那代表他要等的时间得久一些,包惜惜睡过头了。如果毫无反应,那代表她还在床上睡着,必须要大力拍门。
今天包惜惜又睡过头了,一顿狂风卷落叶般的捯饬后打开门,看到只有沈子清一个,咦了声,问:“沈子恒呢?”
虽然一中和一小是两个地方,但有一段路是相同的,上学的时候三人通常都会一起走。
提到弟弟沈子清还是有点生气,咬牙切齿道:“吃了午饭敲诈了我十块钱就出门了,可能去书店了吧。”
包惜惜咋舌,十块钱呢,这可是笔巨款。
“那我们走吧。”
两人如往常一样去学校。
可能是因为知道下课后又得留下来接受老师的额外辅导,包惜惜情绪有些不怎么高涨。
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学竞赛而已,真不值得这样开小灶的。
此时的包惜惜哪里会想到,她以为的普普通通的数学竞赛,于她人生而言竟会是那样的不普通。
当然了,这种不普通并非对竞赛结果而言。
考场上的意外,有时不仅仅是考试本身,也有可能是来参加考试的人。
但包惜惜觉得,相较于她,要论震惊程度,更甚的应该还是得数许文雅吧。
作者有话说:
包惜惜·攒了笔巨款·八毛vs沈子清·一年也没攒多少·一百多,( ̄▽ ̄)
---
真的很喜欢他们的相处日常,十岁的天真烂漫,十四岁的懵懵懂懂。呜呜,我也好想回到这时候,培养一个青梅竹马。
有小可爱说进度有点慢,可不写点两人的小日常,后面感情发展会有点太唐突。大家要是觉得哪里着笔多了,记得提醒影子哦。
? 第26章
包惜惜怎么都没想到, 时隔四年,和许文雅的再次相见会是在全市数学竞赛决赛的赛场上。
全市数学竞赛决赛的日期,是在一个星期六上午。
因为决赛人数增加了十人, 场地改在了市第一高中空阔的大礼堂。
礼堂内,一人一桌一椅,安静的只听到沙沙写字的声音。当然了,并非都在写答案, 更多的是在草稿纸上打着计算。好些人算着算着就直挠后脑勺,满脸焦虑和绝望。
包惜惜做了两道题后也微微皱起眉头。
平心而论, 决赛的题目确实比复赛难度高了不止十倍,而且考的内容也并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这对她来说有些超纲了。如果不是大学学了高数, 以她真正的中学水平,这决赛卷子的题有一半只能靠蒙。
她抬眸看了眼坐在自己左前方位置的沈子清,他正在全神贯注认真的做题。
抿嘴笑了笑,包惜惜心道沈子清心里素质可比自己稳多了。
注意力再次回到试卷上的题目上来。这么难的题目, 也不知道会让多少学生做到心里崩溃。
包惜惜想的没错,这题目确实让有的学生开始出现崩溃的情绪。
坐在第一排的许文雅瞪大着眼睛看着试卷上的题目,看得越久心越慌, 那握笔的手都开始微微颤抖。
来这里之前,她自信满满,骄傲的对老师说, 自己一定会拿个名次回去的。然而这会, 她脑袋除了空白还是空白。
她不明白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些题她都看不懂?她那么艰难才有机会坐在这决赛的赛场上, 为什么却是一道题也不会做?她明明很刻苦学习, 学习成绩也一直是班上最好的。
自那年确认养父母下放农场, 回到乡下后的她发奋学习。因为在城里上了几年小学,学习底子也确实比村里的其他同学好,加上她刻苦起来,成绩用一骑绝尘来形容也不为过。
因为成绩拔尖,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本村唯一一个考上镇上中学的孩子。
看到其他孩子小学毕业后就在家里帮忙干活,父母也不是没劝过她,让她别读了,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在家里帮忙干几年活。
父母不让她上初中,这是回到这个家几年来,许文雅最绝望的一次。她可笑父母目光短浅,为了省那一个学期几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就不想让她读书。
许文雅怎么可能肯?她又哭又闹,大有不让她读书,甚至扬言不让她继续读书,她不敢保证自己会干出什么事来。最后,不知道是她的威胁起作用了,还是学校老师和公社党员干部来他们家做了好多次思想工作有效果了,反正父母还是勉强同意让她继续读书了。
虽然最后还是可以去上学,可是许文雅还是恨死他们了。小学毕业这个暑假流的泪,比她过去十几年都还要多。
因为深知这学来得不容易,许文雅比班上任何同学都要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这次市里的数学竞赛,她觉得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积极参与报名,并且也在初赛阶段考了不错的成绩,和班上两位同学一起进到了复赛。
复赛要到县中学考试,这是四年来许文雅第一次进城。
虽然县城和她从小长大的市里差别还是很大,但比起许家村也是好了不止千倍百倍。
再次见识到城里和乡村的差距,让许文雅更加坚定要好好比好这场赛。
然而复试的卷子做完,她整个人就懵了。
带着几个学生来比赛的老师只看学生们的表情也知道怎么回事,安慰他们能比到复赛就很不错了,下次再接再厉。
另外两个同学想的比较开,也觉得老师这话说的很对。能来参加复赛,已经比学校很多同学都棒了。
可心高气傲的许文雅不一样。
下次?下次是什么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