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1 / 2)
审判长说:“被告人李呈昊,在你的辩护人给你辩护之前,你可以自行辩护。”
李呈昊低声开口:“我想知道,我只是保护我自己,真的有错吗?”
他说完垂下脑袋,肩膀耸动着低泣了几声。
审判长说:“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
闻途深吸了一口气,靠近话筒,望着手里的材料沉声说道:“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我对本案受害人遭受的不幸深表惋惜,但他的死亡必须有人为之付出代价吗?我认为刑事诉讼不是一场交易。以下是我的辩护意见——
“第一点,我们法律工作者必须摈弃‘唯结果论’和事后第三人的错误视角。一旦案件中出现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行为人往往受到道德谴责,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生死观,是当今司法实践‘唯结果论’盛行的根源,法律只是底线,而道德是高标准的要求,‘唯结果论’的片面性会导致法律失去独立价值,成为道德的附庸。
“关于录像是否能证明被害人丧失意识,我方持否定意见,在质证阶段已经论述过,这里仅从被告角度阐释,公诉人提到案件应分为三个阶段,其实不然,代入李呈昊的视角纵观整个事件,从关贺砸摊位,到李呈昊反击、逃跑、再反击、最后将人制服,这是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的动作,检方作为理性第三人,仅仅聚焦所谓半分钟,只看到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殊不知李呈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折磨,纠纷从头到尾持续三十五分钟之久,他一心想制服关贺,所以扎人的举动难以避免地带有‘行为惯性’,检方不应把整个过程分割开,而要求他在经历漫长煎熬后又立即在短暂时间内履行注意义务,未免太过于苛责。”
“第二点,我们不应该落入概念的窠臼。司法解释设立‘时间条件’是便利司法工作者分析案情,而不是让我们僵硬地套用概念。概念是人为预设的,但现实千变万化,如果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能说明检方在完成指标,在机械地走办案流程,而不是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去达到应然的公平和正义。”
他的话语铿然有力,直白地把矛头指向法庭对面的公诉席,谌意眉头皱紧,表情不太好看,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空气里浓重的火药味。
闻途直视谌意,目光犹如利箭:“检方没有深入思考时间条件深层含义,时间条件怎么认定,是按照客观、主观、或者是客观加主观的双重标准,避重就轻,只是想当然地靠法条上的文字给被告人定罪。”
他的辩护意见如同枪林弹雨般扫射过来,谌意眼神显而易见地暗了很多。
“刑法上有个‘期待可能性’,即在案发条件下,我们期待行为人能做出什么举动,李呈昊面临危险时处于‘心理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之下,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大打折扣,此时不能期待他和理性第三人一样头脑保持清醒,不能期待他每个行为举动都被困在概念框架之内,判定时间条件,客观实际固然重要,但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刑法上所有的概念,司法工作者应该明白为什么运用以及怎么运用,否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说话时的轻重缓急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急不躁,和话语间的攻击性形成鲜明反差。
“第三点,我们应当审视正当防卫的立法目的。李呈昊他报警了,逃跑了,甚至被逼到绝境,还要求他做什么呢?他已经做了面对危险时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但立法者设立正当防卫,不是教我们忍让,逃跑,息事宁人,而是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勇于和不法进行抗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