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1节(1 / 2)

加入书签

这就是东外宫?在往隔壁,还能听到隔壁宫人们笑闹的声音。

总感觉一下子从西外宫郊区,搬到东外宫闹市了。

说东外宫这边是闹市也不为过。

单是苏菀知道的,同样的从北到南这段距离,西外宫那边只有什么兵仗局,旧监库,关帝庙,西膳房,御用监,宝钞司。

这听着挺多,但左边是太液池,右边便是内宫。

可东外宫这边却不同,大大小小二十一个官署,一共两排官署,跟西外宫那边一排相比,官署既多又密集。

比如说尚膳监吧,从北到南两排官署的右边,左边还有内东门司,管的是宫人出入牌子,检验身份的。

北边还有什么明器厂,混堂司,再往北还有南膳房暖阁厂等等。

南边什么光禄寺,弹子房,学医读书处等等。

甚至过了宫道,再往南,还有个重华宫,这个重华宫地方偏远,久久没人居住,旁边还有什么瓷器库,还有两处小庙宇。

从这点就能看出来,为什么说从郊区搬到闹市。

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苏菀熟悉下环境,这里离东安门最近,以后姨娘过来取小苏打,就不用去灵台门,距离倒是比之前近点,这也算个好消息?

而且她自己住一个房间,做小苏打的工具也好放。

苏菀这边熟悉新环境,第二日早上便听到新差事已来。

这件差事还至关紧要。

第二日正是腊月初一,也是大朝会的时间,大朝会上一片肃然,也不为大法师登祭台的事吵架,更不为鸡零狗碎的事争论不休。

这会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赈灾。

两日大雪未停,北郊许多房屋被大雪压塌,已致两人死亡,十几人受伤,百人失去家园。

这百人尚可安顿,但若是继续下雪,只怕会有千人万人受灾。

必须要提前想好应对之策,才能抚慰百姓,安顿民生。

雪灾可大可小,提前准备好,总能减少损失。

大朝会在殿外开设,文武百官们冻的脚发麻,可该讨论的还要讨论。

各处都在协领职责,圣人下令有户部牵头,三位皇子及其他各部协助,及时清雪,安顿灾民,让各处官吏上报房屋受损情况云云。

最后开仓放粮,给灾民们放恩粥。

一条条政令下来,皆是仿照先前旧例,虽守成但都是早有效果的良策。

腊月头一天,朝中各部开始忙碌。

户部这边自然也找到礼部,尚食司上次冬祭的时候办差极好,这次也想借调些人手出来,帮忙熬粥施饭。

这些小事礼部尚书自然应下。

苏菀也没想到,她到刚回宫没两天,这又要出宫。

这次出宫比冬祭重要的多,那便是给灾民们熬粥。

如此大雪,肚里要是没食,怎么熬得过寒冬。

尚食司的宫人们踩着冰雪快速出发,立刻前往京都北郊方向。

第96章

连日大雪,主道路上还好,都有官府四邻出来清理。

但走到城郊,便是深一脚浅一脚,很难继续往前走,尚食司被派出来的十多个宫人,同样在这里面走。

原本是坐车的,但马车走在这里便动不了,除非自己骑马过去,否则只能步行。

派出来这十人有尚膳监主事咏兰姑姑带着,后面九个宫人全都是会厨艺的,人虽然不算多,但这里只有百十个灾民,完全够用了。

此次派人也是为了显示朝廷恩德,而且既然施粥,那周围穷苦百姓想必都会来。

既如此,开仓也会充裕些。

不是朝廷声势浩大,实在是积雪寒冷,这是会死人的。

若今日雪能停还好,停不了,只怕还有大灾,前些年雪灾,一死就是一屋子的人,冻到最后,人死的时候还带着笑,谁看了都会胆战心惊。

当年圣人不怎么重视,险些激起民怨,如今已经习惯怎么做了。

反正有备无患。

除了户部脸色不太好看,其他都还好。

礼部只出了尚食司这么多人,毕竟职责不同,各有各的事情做。

因尚食司出来的都是女子,前面也略略清了些路,只是泥泞的很。

苏菀看看脚上皮靴,没想到上次冬祭回来没怎么用上,倒是这会派上用场。

出来做粥这件事,原本不该苏菀来的,她毕竟年岁小,比她年长四岁的李蓉蓉都没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