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9(2 / 2)

加入书签

一两个人还能称之为巧合,那好几个就不能单纯解释为巧合了吧。

关系到店里的事,孟箬决心好好查查。

在她再一次碰见这种情况时,她连忙拉住那位路人,笑着问她手里的面包是在哪里买的。

结果,那个路人没指她两家店的任何一个方向,而是指着福宁街外。

“在街外面的路边小摊买的。”

孟箬一听,便猜出这其中有蹊跷。

她顺着方才那位路人指的方向,走出福宁街,然后没多久便找到一个卖面包的小摊。

摊主是个中年女人,她推着一个小摊车,车上装着简易的玻璃橱柜,橱柜里装着各式面包。

孟箬走上前,装出一副潜在顾客的样子,朝橱柜里的面包看去。

中年大婶见有顾客,连忙笑脸相迎:“小姑娘买面包吗?我这面包价格便宜还好吃呢。”

见孟箬不说话,大婶又继续热情地推销自家产品:“思甜烘焙坊知道吧,上过电视的,在福宁街开过两家店。”

这时,要是一般的路人则会好奇地问:“那你家跟思甜烘焙坊有什么关系吗?”

大婶就会拿起袋子说出她和思甜烘焙坊的关系。

但面前的小姑娘像是很不给面子似的,一直不说话。

这种话少的顾客她也不是没见过,就也没在意。

随即,大婶见孟箬眼神落在她的塑料袋上,便连忙拿起旁边的塑料袋,指着袋子上的“思甜烘焙坊”。

“小姑娘,你看这上面的字,我们这小摊里的面包都是从思甜烘焙坊里出来的,”她说道,“因为小摊车不需要昂贵的房租,所以我们这的面包啊,是同样的质量,更实惠的价格,店里卖一块五的,在我这里只要五毛。”

孟箬愣愣地看着中年大婶手中的袋子,还是一句话没说。

他们店目前的包装袋有两种,分别是蜡纸和普通的塑料袋。

遇上需要特殊包装的面包,店里的服务员会先包上一层蜡纸,然后再装进塑料袋中。

其中,蜡纸和塑料袋上都印有“思甜烘焙坊”这五个字。

这是她让印刷厂帮忙加工的,好跟别的店做一个区分。

她之前特地观察过,几乎所有的面包店,用的都是最普通的塑料袋。

当初她在丰州市开店的时候,用的也是那种寻常的塑料袋。

她现在是想让思甜烘焙坊在顾客心中,形成一个品牌的标识性,以后吃面包首先想到的就是思甜烘焙坊。

所以,她才在塑料袋这种细节上下了点功夫,特地找印刷厂把店名给印刷上去,以便和别的面包店区分开来。

显然,只下这么一点功夫是不行的,因为可仿制的成本太低,反而容易让投机取巧的人钻空子。

就比如说面前这袋子,乍一看好像跟他们店的袋子没什么两样,但仔细对比还是能看出一点区别的。

但问题是普通的顾客并不会仔细对比,顾客只要一看到袋子上的店名,便会下意识觉得这面包就是思甜烘焙坊的。

长此以往,仿制的劣质面包挂着思甜烘焙坊的头衔,一定会拖垮品牌的名声。

见孟箬一直不吭声,大婶在心中狐疑,心想这小姑娘该不会是个哑巴吧。

这时,孟箬勾唇笑着问道:“大婶,你说你这里的面包都是从思甜烘焙坊出来的?”

“是啊,小姑娘,”大婶点头,“我还能骗你不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