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8(2 / 2)
不管押送什麽,基本上所有的押纲官都要对押送的物资担保,当押纲官的前提是万一押送的物资出事家里有足够的资産来赔。
干活就干活吧还得自掏腰包来填补亏损,看上去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是还有那麽多人争着抢着要干就说明这个差事没那麽简单。
路上出事是小概率的事情,和押送途中捞好处的机会相比,那点风险不算什麽。
就……
前头那些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能钻空子的还是後头的售卖阶段。
登州属于産盐区,産盐区的私盐价格低而且容易买,百姓大多不愿意花钱去买官盐,官府这边考虑到财政收入便强制百姓定时定量认购官盐并纳钱。
官府财政好看了,被强制买官盐的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还有就是春天将官盐贷给百姓,然後让百姓在在缴纳夏税的时候将盐钱一并缴纳,因为春天是养蚕的时节,这种制度又叫蚕盐制。
还是那句话,每个政策出来时初衷都是好的,执行结果是好是坏还得看基层官员的水平。
登州这边申请取消榷盐制度让百姓自行决定官盐的买卖,说是自行决定,其实只在销售阶段让引入盐商这个角色,其他过程还是由官府来管。
毕竟盐和其他东西不一样,这玩意儿就算背上与民争利的名头也必须得掌握在朝廷手里。
取消官榷的目的是缓解百姓的压力,官府这边将盐税摊派到夏税和秋税里一并征收,之後要管的就是盐商而不是制盐的百姓。
盐商去官府衙门拿钱去换盐引,然後到産盐地用盐引来买盐,这法子也不是他们这时候才有的,只能算是在以前的法子上加以改良。
之前让盐商拿物资换盐引,部分官吏和不法商人沆瀣一气,一两银子的物资能开始十两百两的证明,最後导致盐场的盐让盐商低价拉走,军需那边物资却缺了很大的口子。
以物易物容易出现价格上的问题,为了不再出现那种情况,他们这边只能用现钱来买盐引,杜绝官商勾结虚报物资的价格。
结果可好,衙门这边为了多卖钱不管盐场有多少盐乱发盐钞,咋滴?他发多少盐钞盐场就能凭空冒出来多少盐?在这儿搞通货膨胀呢?
纸币发行都没搞明白就在这儿搞盐钞通货膨胀,他们怎麽不上天呢?
苏景殊要气死了,他来登州时和包大人同行,路上听包大人讲了许多政策到民间後走歪的例子,所以他自个儿挑大梁的时候慎之又慎,就差近些年的榷盐政策给翻烂了。
盐钞最开始是陕西那边发行的,那边是边州,中原运盐过去很麻烦,全靠中原运盐每年光拉货的牛和驴都能累死上万,因此百姓吃盐经常买西夏的青白盐。
当时的兵部员外郎范祥让盐商去边境州郡花钱买盐钞,四贯八百钱换一帖盐钞,一帖盐钞能换两百斤官盐,买到盐由商人自行贩卖,官府衙门不再过问。
这年头还没有统一物价一说,盐价时高时低,于是京城那边又设了个都盐院由陕西转运司自行派遣官员主持供应出卖事务。
京城的盐价每斤三十五钱以下,盐场那边就先压着不卖盐让盐价上涨,如果每斤超过四十钱就放出大量的盐来降低物价,算是变相的将盐价控制在每斤三十五钱到四十钱之间。
陕西那边以盐钞换钱来充当军费的法子已经推行了数十年,盐商按钱领券,官府发券多少视盐场産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