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34(2 / 2)

加入书签

以他爹对苏二哥的喜爱程度,将人留在京城不离谱,把人派去杭州当通判才是出乎他的意料,下诏之後再後悔太正常了。

他爹要是舍得把人派去杭州那麽远的地方,当初就不会几次三番的试图把人弄回来。

没弄回来的时候贬远点也就算了,弄回来後再贬……不可能。

杭州多远啊,在那儿写的诗词想传回京城都得好几个月,哪有将人留在京城方便。

他能给出的最大让步就是不把人提拔成谏官,贬出京城就算了,看在他是皇帝的份儿上让让他。

苏景殊:……

你们父子俩现在已经不讲究到这个地步了吗?

还把人提拔成谏官,就他二哥那张嘴,不当谏官都能两边得罪完,当了谏官还不得得罪满朝堂?

怎麽想的啊?

莫名有种他们家二哥迟早还得被贬出去的感觉。

官家也是,杭州那麽好的地方都舍不得让二哥去,登州这麽穷就舍得让他来是吧?

偏心。

指指点点.jpg

小小苏放下信件,化悲愤为食欲拉着白五爷和老沈陪他涮火锅,吃饱喝足开始给京城的亲朋好友找不痛快。

过年不代表能闲着,年後的工作计划做了吗?漏洞百出的青苗法想好怎麽改了吗?明年秋闱後年春闱,教材到底更不更新定下来了吗?

都没有?什麽都没定下来还有心情过年?

不得不说,小小苏大人煞风景很有一手,只要他想,再欢快的气氛都能给搅和出凄风苦雨冷煞人的感觉。

只要作不死,就往死里作,只是让所有人都过不好年而已,问题不大。

而且他也不是只会捣乱,随信一起送往京城的还有年礼。

庞衙内带回去的一回事儿,他让人送过去的是另一回事儿,登州虽穷但是一年四季都有特産,州衙门口的菜地也种出来了新作物。

感谢天感谢地,秋天收获的土豆可以让他开心一整个冬天,什麽样的坏消息都打扰不到他的好心情。

炸土豆煎土豆炒土豆,薯条薯饼薯片,薯门永存!

爹娘哥嫂姐姐的口味都不太一样,他多写几份食谱让家里找口味,等家里的厨娘能把各种土豆吃法复刻出来,那离风靡京城也不远了。

哦,前提是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

今年种的土豆不多,顶多够亲朋好友们尝个鲜,他把切块种植的法子一块儿写到信上,登州能种的东西开封也能种,想吃就自个儿种去吧。

他都计划好了,让小金大腿找个皇庄去种就行,之後要不要推广就去问司农寺的农学专家,反正他们登州这边是准备划出一部分农田来种这些産量高的作物了。

在真正接触农事之前,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农作物産量足够高别的就都不是问题,来登州之後才发现事情远没有那麽简单。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农作物,系统出品也一样,第一茬种出来的没问题,从第二茬开始就不行了,什麽虫害病害乱七八糟的,玉米出苗期需要大量水份,红薯容易生虫,土豆容易生病,産量高也遭不住这麽祸害。

只靠高産作物不能一劳永逸,终究还是要靠百姓的精耕细作,红薯土豆玉米这些只能用来救急,大宋百姓的主食还得是稻麦。

就是吧,以大宋某些地方的现状来说,地方官天天干的活儿和赈济救灾没啥区别。

某些地方,好吧,他说的就是登州,以及登州隔壁和隔壁的隔壁还有不和登州接壤的很多州。

大宋的现状就是繁华的特别繁华穷的特别穷,而且穷的地方比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