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45(2 / 2)

加入书签

他只在刚到登州时过过一段时间这种日子,转运司的官员却是常年如此。

看在他们天天都忙成狗的份儿上,偶尔的试探和阴阳怪气当看不见就行。

苏景殊想着趁冬天没多少事情多出去走走看看,身为前司农寺官员关注农耕合情合理,最好能找个地方种棉花,这样明年就把棉衣棉甲做出来。

铁制盔甲到了冬天冷若寒冰,那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受了的,如果有足够的田地和人口来保证棉花産量,不光将士们的冬天就能好过很多,战场上也能好过很多。

只是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房前屋後都能种,种完不怎麽管也没事,棉花不行。

以之前在登州的经验,这东西不好好侍弄真的可能一年下来连一件棉衣都做不成。

中原和江南要保证粮食産量不能分出田地来种棉花,隐约记得西北和新疆都是种棉花的好地方,先试试看能种成什麽样。

狄青从军後就没种过地,但是不妨碍他对这小子提到的棉花感兴趣,“如果真的有七八斤就能防住铁器的轻薄棉甲,军中没人想穿四五十斤的盔甲。”

他能穿着四五十斤的盔甲上阵杀敌,架不住军中还有穿上盔甲後连走路都费劲的兵,可盔甲是保命的东西不穿又不行,于是只能加大练兵的强度。

真有不逊色于铁甲的棉甲的话,他们西北军必须第一个安排上。

“绥州已经打的差不多了,不知道蔡大人什麽时候回来。”苏景殊已经把种棉花的计划书写好了,只等蔡挺回京兆府。

西夏派了两万精兵聚在绥州附近,大宋这边就算按兵不动也得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蔡大人身为转运使实在放心不下,在西夏刚开始修堡寨的时候就去了绥州。

按兵不动的策略是对的,那两万党项精兵果然只撑了一个月就因为粮草不济不得不回撤,各堡寨只留了两三百人驻守。

八座堡寨,每座堡寨三百人一共也不过两千四百人,让他们留守堡寨和等死也没什麽区别。

郭逵确定西夏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後立刻派兵将八座堡寨全部焚毁,留守堡寨的党项士兵要麽被杀要麽被俘,之後也没见西夏再派兵反扑,估计是发现後勤供应不上放弃了修堡寨的策略。

绥州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蔡大人应该很快就能回京兆府。

年前先把试验田申请下来,收拾收拾正好春天开种。

大宋没有种棉花的经验,第一年不能占用太多良田,他先申请二十亩地当试验田,産量可以的话再扩大种植面积。

先前在登州种过两三亩,棉籽他带过来了一半,另一半在官家那里。

西北这边的産量应该比山东高,稳妥起见先按照亩産六百斤来算,一件棉甲要七八斤棉花,放宽点一件给十斤,也就是说一亩棉花至少能做六十件棉甲。

二十亩棉花怎麽着也能做一千件棉甲,余下的还能做点棉衣。

嘶,西北的冬天真的太冷了。

狄青翻完桌上的棉花种植计划,感觉二十亩有点少,“蔡大人很重视屯田,为什麽不直接申请两百亩?”

不算不上战场的厢军,西北这边常驻的禁军就有三十万,还有十五万左右的乡兵,一千件棉甲够干什麽?

苏景殊解释道,“棉籽太少,想种两百亩只能等明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