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0(2 / 2)

加入书签

这种事儿别人都是有多远躲多远,只有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说庞太师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庞太师完全是出于保家卫国的本心,是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于看重他的意见才导致这个後果,要罚应该罚他,不该罚庞太师。

修堡垒的建议的确是他提的,要罚也的确该罚他,但是架不住庞太师宁肯自己被贬也要保他,于是最後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全让庞太师自个儿受了。

情深义重,比亲儿子都上心。

咳咳,庞昱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估计也差不哪儿去。

因为司马光和庞太师关系好,司马大人爱屋及乌对庞小衙内也很爱护,爱护的方式就是督促喜欢吃喝玩乐的小衙内读书。

所以庞昱的话听听就行,不是可能有点夸张,而是肯定会有所夸张。

但是有一点肯定没错,这事儿找庞太师过去肯定能救急。

昨天官家召大臣商量这事儿的时候庞太师应该在场,司马光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还能不在意庞太师的看法?

再不济他总不能和庞太师当堂吵架。

赵仲针睁大眼睛,“真的?司马光真的愿意听庞太师的话?”

他只听说过司马光是个固执的家夥,相当固执,固执到令人发指。

当年仁宗皇帝让他修起居注,他不愿意,连上五状让仁宗皇帝收回成命,仁宗皇帝就是不答应。之後仁宗皇帝让他当起居舍人并同知谏院,他当起居舍人那段时间总共给仁宗皇帝上了一百七十多份奏疏。

足足一百七十多份,天天不是在写奏疏就是在送奏疏的路上。

而且这事儿还和他爹有关系,因为司马光那些奏疏里有很多都是催仁宗皇帝立太子的。

仁宗皇帝平生最烦朝臣催他立储,明知道他没儿子还催他立储,什麽意思啊?

但是这事儿又不能说的太明显,那样显得他心虚没底气,于是就以司马光是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为由把那些奏疏转到政事堂压桌底。

司马光可好,天天跑去政事堂催着相公们把他的奏疏批了。

风雨无阻,天天去,一点儿都不夸张。

什麽时候不去了呢?他爹正式被仁宗皇帝收养当儿子的时候。

这事儿是他爹娘和祖母一起说闲话的时候说的,仁宗皇帝说司马光是是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不是场面话,人家是真的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

他爹登基後想着司马光有功劳想提拔他一下,这一提拔可好,直接体验了一把仁宗皇帝当年被奏疏砸脸的感觉。

事情是这样的,他爹想让司马光知制诰但是司马光不愿就职。

司马大人觉得那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于是连上了九道奏疏全都名为《辞知制诰状》。

要不是他爹赶紧把那差事给撤了,估计司马光还能接着写。

毕竟是能给仁宗皇帝写一百七十多道奏疏的狠人,这才哪儿到哪儿?

小光国公心有余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