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7(1 / 2)

加入书签

占比数量更多。

在争吵几日后,眼看谢文彦依旧没有半分动摇,是铁了心要开办官学,反对的朝臣们一合计,干脆决定来个罢朝逼君!

一个个纷纷递上“生病”的奏折。

谢文彦心中冷笑,并没有当场发火,而是等几天后,直接带着一大群太医,亲自出宫“探病”,场面浩浩荡荡的十分壮观。

百姓们见此好奇不已,“发生什么事了?陛下怎么带着如此多太医出宫?”

此时藏在人群中暗卫,自然是立马按照命令开始引导舆论。

“这个我知道,我大姨夫的姑妈的儿子的小叔子在衙门当差,听说是最近朝政繁忙,好些老臣子年纪大,精力不济病了,回家养病多日都不见好……”

“都是朝廷老臣,陛下可不担心么?所以特意把太医院的大夫都带了出来,亲自上门探病。”

百姓们不由感叹羡慕,“原来如此,陛下当真仁善,竟然亲自出宫探望!”

“可不,天子亲自登门,那些大臣真是光耀门楣了。”

“诶,按我说,那些老臣年纪这么大了,就应该回家颐养天年才是,咱们楚国青年才俊那么多,他们也不必如此劳累自己……”

“兄台此言有理,这些老大臣啊,就是太固执了,这不把自己身体都糟蹋病了……”

众人议论纷纷。

在有心引导下,百姓舆论虽觉得这些大臣累病实在太敬业了,但也觉得老臣们过于固执,身体不好就回家养老嘛,干啥还非要坚挺朝堂。

虽然大家不懂朝政,但每年科举那么多高中的进士,现在的朝廷应该不缺干活的官员吧?

尤其是那些高中多年,一直等着补官没机会的读书人,猜到一点风向,很是自觉的配合谢文彦宣扬这个论调。

原因很简单。

朝廷官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们想当官,肯定只能把前面的萝卜拔掉,才有机会不是?

于是。

不等这些“告病”的官员反应过来,谢文彦带着太医出宫做足君臣和睦的把戏后,第二天直接就在金銮殿上宣布。

“政事不可耽误,既然数位爱卿养病多日都不见好,想来应当是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再为朝廷效力,那朕便恩准爱卿们辞官养老吧。”

“至于数位爱卿空出来的官位,吏部尚书之位,就由吏部侍郎刘大人顶上;工部尚书之位,由工部侍郎裴大人任职……”

谢文彦一圈点名下来,提拔的全是他麾下,或明面投靠,或暗中投靠的官员。

一个个能力都是经过他认可鉴定,任职后就算不做出什么大功绩,但也足够守成之人,足以让朝廷继续运营起来。

至此,那些想罢朝逼君人,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听到消息后。

一群罢朝的大臣差点没晕过去。

“上当了!咱们上大当了,谢厮哪里是想开民智,他就是故意逼咱们罢朝,好提拔他的人上位啊。”

“方大人,当初不是你说这招一定能成吗?说谢文彦那厮新帝上位,麾下势力不足,结果呢?结果人家早有准备……”

“我也没料到谢厮竟如此奸诈,他竟然早就开始做准备了,这几年咱们提拔上来的年轻官员,竟然都是他的人?!”

“完了,谢厮这么搞,咱们真回不来朝堂了……”

没错,如今大部分年轻官员,都是谢文彦当初暗中拉拢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