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2(1 / 2)

加入书签

头地嚎叫了起来。

一阵阵嚎叫声刚透出微亮的窗洞,在这簌簌而落的漫漫雪夜中,还夹杂着些许饱嗝的声儿。

***

沈渺也收到了郑内知送来的有关汤饼作坊已经开始运作的消息,幽州那边写来的信很简短,大致便是“万事顺遂”四个字,她自然高兴得很,这意味着,一直这样顺利下去,明年说不定便能分红了!

郑内知还催她再出几样口味的方子来,说是这速食汤饼在幽州城也红火得不得了了,才做了几批,一两日便卖空,做得都来不及卖了——那日在谢家见过的崔娘子,果真去了幽州主持汤饼作坊上头的商号,她化名汤宛,八月便到了幽州,一到便先拉拢幽州城内各大商行掌柜,只花了两日便打开了销路。

如今汤饼作坊不仅专供军营,还给各大酒楼食肆、粮米铺子、杂货铺子供货,幽州城里各族杂居,有许多要出塞打猎或是牧马的边民、外出行商的商贾都是一箱一箱往家里搬呢。

这位“汤娘子”干劲十足,幽州城里销路铺开了,她又冒着雪,带着伙计与礼物,揣着小郗将军的举荐信,直接去幽州城外三十里地的官马场里谈生意。

自打燕云十六州赎买回来,大宋还在边境各州建了三十二所战马场,专门为朝廷蓄养战马,如今已经养了三十万匹。种马大多是陕西的秦马、辽人手里抢来的契丹马、京东路产出的京东马;另外还有西夏马、广马以及从金人手里抢来的女真马。这些马都是祖宗,一日也饿不得,养马的人反而没有那么金贵,轮牧时在外受冻饿是常事。

那牧养监监官只尝了一次速食汤饼便定了两千箱,让分批送来,之后又与作坊定了长期供给的契书。

毕竟草场太广,牧马小吏带着马群轮转草场,好几日都回不来,正需要这样方便的东西。

听闻官家这些年决心要通西域,有一大原因便是想要当年大宛的汗血宝马,若是能带回来与大宋的战马群杂交,养出新的好马,一定能胜过辽金手里的战马。

如今辽金宋三国谁也奈何不了谁,但官家却道“大宋无近忧却有远虑”,他屡次下诏晓谕各州节度使,要他们趁此和平无大战之时,勤勉练兵、革新器械、多多养(抢)马。

沈渺这些前半段是听郑内知转述的,后半段则是听食客们在铺子里喝酒吹牛时听来的。她也深以为然啊,这位官家虽然对世家下狠手,但不可否认,其头脑清楚还有远见,是个当明君的好苗子!

还有那在谢家庄子上匆匆一见的崔娘子,沈渺听郑内知说完都吃惊不已。那崔娘子当时在舟上瞧着生无可恋、弱不禁风似的,如今去了幽州城,竟焕然重生了般,做起生意来这般厉害!她瞧着年纪也不大,竟也知晓去了个新地方,哪怕自己有靠山,也要先拉上那些地头蛇给些甜头吃,让他们知道她是来和大伙儿一块发财的,略微站稳脚跟,才去开拓新的销路。

而且,这崔娘子好有眼光,知道找官马场合作——她背靠掌管幽州大营的郗家,找官马场合作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最紧要的是,官马场这样的衙门,油水又肥,出手定然小气不了。

沈渺对她刮目相看,深深检讨当初那个有些怀疑谢家大娘子眼光的自己。

送走郑内知,九哥儿和济哥儿还在外绕着城墙跑,还没回来呢,趁着天早客少,沈渺便重新坐到柜台后面拨算盘盘账。算珠碰撞,脆响连声,她听着这声音舒心得很,只觉着随着算盘响,她眼前在下一场铜钱雨,只要想到幽州卖出去每一块汤饼都有她的份,她便忍不住偷着乐。

这算账都算得都快笑出声来了。

等她盘完昨日的进项,铺子里忽而进来两个熟悉的身影,沈渺抬眼望去,忙将账簿收回抽屉里,笑着从柜台后迎出来:“王郎君、梁老丈好,可还是老样子?三只烤鸭片好带走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