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节(1 / 2)

加入书签

虽然是给自己说亲,但江云帆却是一副长辈相看的目光。姑娘人不错,家里父兄靠得住,他便没有意见。

孟氏听儿子都同意了,便也只好答应。

这边孟氏在想要准备什么礼去送给胡氏,三房那里,江云康和林氏已经洗漱完躺下。

他们夫妇成亲数年,还是如胶似漆,三房里的人都很羡慕。

林氏枕着江云康的胳膊,“等明年,是不是要给安儿找个启蒙先生了?”

“过完年,安儿也才三虚岁,不用那么急。我会先带他认认字,其余的等大一点再说。”江云康不想安儿过早地开始辛苦,小孩还是要有小孩的世界。

一夜好眠后,江云康次日起来,外边天还没亮。

每天都是打着哈切去上朝,不过时间久了后,倒也慢慢习惯。

今日记录时,听到新余又来了折子,江云康便留心多听了一会。

新余经过一场战乱,还没喘过气来,原本的官员也只剩下一个。太守死在北狄人手中后,就一直没有太守,通判前些日子也病逝。这次来的折子,便是请求皇上派遣新的官员去新余。

但现在的新余,就是个谁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即是防守的第一线,但又没钱没粮,还没人。这个时候谁去新余,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不快点重修新余,等北狄人再次攻过来,新余往后的郡县便要面临危险。

一个早上的功夫,皇上都没拿定主意。

太子和恭王前后来找皇上,说的也是新余的事。他们都有举荐的人,也都有各自的小心思,只有贤王没来找皇上。

当天下值回去,文渝也和江云康说了这个事。

“新余是重要的防线,不能再没太守,可朝廷分的那些官员,谁都不想去新余。”文渝愤愤道,“要不是我资历不够,我就自请去新余了!”

听到这话,江云康很意外,“文师兄不是打算一直留在翰林院,怎么会想去新余?”

“我是想留在翰林院,但看到那些人互相推脱,恭王举荐的又是平庸之辈,实在担心。”文渝眉头紧皱,说话时一脸愁容。

“确实。”江云康点头道。

恭王和太子都想要新余的势力,却又不想派最得力的臣子去新余。因为去了新余,随时都可能面临战争,会丢掉性命。

可新余是最重要的边境之一,平庸的人去了新余,起不到任何作用。

马车里的两个人陷入沉思,都在思索新余的出路。

接下来几日,皇上就派谁去新余的问题,和朝臣们商议好几次,却还是拿不定主意。

直到白轻舟递了折子给皇上,自请去新余担任太守。

庐城也处在边境线,但因为庐城附近的水流湍急,北狄人又不擅长水性,故而北狄进攻庐城的次数比较少。

白轻舟在庐城三年,颇有建树,现在自请去新余,倒是解决皇上一大难题,当即就同意了。

当天江云康回承安侯府时,他也收到白轻舟的来信。

这段日子,白轻舟和江云康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故而收到白轻舟的信,江云康并没有意外。

只是看完信上的内容后,江云康陷入了沉思。

第98章

白轻舟在信中言辞恳切, 他知道江云康在京城有大好前程,若是就此去了新余,前途不可知。

但大丈夫应当为国为民, 他觉得江云康更适合去干实事,而不是留在京城。

信中,白轻舟也只是建议和恳求, 希望江云康能和他一起去新余。

看望白轻舟的信,江云康并不意外。

这段日子, 他也确实有想过这个事。

但就像白轻舟信中写的一样,去了新余便是前途未卜, 若是干好了,便能留名史书。可没有干好,随时都可能脑袋落地。

独自沉思一晚,江云康暂时下不了决心,打算先放两天,等自己冷静一点,再做决定。

次日江云康去上值时, 可以明显感受到皇上松了口气。

新余太守既定,便了却皇上一件烦心事。和任命诏书一起离开京城的, 还有送去新余的军粮。

得知朝廷送粮去新余,江云康也为新余的军士们松口气。

有了粮食,才能撑过这个冬日。

这日他下值时, 恰好遇到贤王从和文渝从角门出来, 便先和贤王行礼问安。

“三郎不必多礼,方才本王还和文渝说到你。”贤王笑容和蔼, “我听说, 你和白轻舟都是师从木须吧?”

“回王爷, 是的。”江云康道。

“木须不错,是个有想法的先生。”贤王看着江云康,目光停了一会,好似在犹豫,“三郎最近和同僚们可好?”

“都好。”江云康为官后有些敏感,听贤王提到同僚,正要打听是不是有事,贤王却有事先走。

等和文渝上了马车后,江云康才问文渝,“你怎么和贤王走到一块?”

“路上遇见,他说正好顺路,我也就只能跟着一块出来。”文渝道。

“三郎,你最近真的还好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