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2节(1 / 2)

加入书签

从徐放回京奔丧后,便没回过新余,张月英心中记挂着徐放,这段日子消瘦不少。

“三爷回来了啊。”张月英淡淡地笑了下,她张嘴好似有话要问,却又抿唇憋住。

江云康猜得到张月英的心思,宽慰道,“弟妹不要太担心,徐放前段日子还来了消息,等内乱结束,他就回来了。如今最麻烦的刺头都解决,只剩下一些小喽喽,你放宽心一些,家里还有孩子需要你照顾呢。”

林姝从厨房出来,正好听到这话,点头附和道,“是啊,三爷说得没错。家中姑娘还小,徐世子又不在家,你要是思虑过多而生病,你家姑娘可怎么办?”

“你们说得对,我就是忍不住地想,哎。”张月英也知道她多想没有用,但更多时候是控制不住。

“那就过来和我一块做事,事情多了,就不容易多想。”林姝过来挽住张月英,笑着道,“我都和隔壁的几家夫人约好了,新年里去找他们摸花牌,你要是不喜欢,还有几位夫人也是读过书的,大家坐在一块说说话,日子飞一样地就过去了。”

林姝比之前要外向许多,若是以前,她是不会像这样出门交际。

张月英跟着林姝去了屋里,江云康则是抱着安儿去厨房找吃的。

今年的除夕,因为先帝驾崩,比往年都要清冷。

等过完元宵,江云康收到了皇上的折子。

年底时,皇上拒绝了北狄上贡的要求,既然拒绝了,就得提前做好准备。

皇上的意思是,让江云康加快造船厂的进度,以备不时之需。

收到折子后,江云康就带人去了造船厂。

皇上虽没明说,但要他造船,便也表明了皇上的想法,江云康干活也卖力得多。

从一月到三月,江云康都待在造船厂那,直到造船厂快要修建好,徐放才从前线回来。

徐放去了西部,平定内乱的同时,还参与了剿匪。立下不少功劳后,皇上也升了他的官。

刚回到新余没两日,徐放就来造船厂找江云康。

他提着两壶酒,还有一包猪头肉,把忙活中的江云康叫到了树荫下。

“嫂嫂让我给你带了一马车的东西,但我这人心急,先骑马来了。”徐放把油纸打开,里边是香喷喷的猪头肉,“我出去了大半年,挨了不少苦,还好人没事。”

从先帝驾崩后,徐放又沉稳了不少。他彻底地有了自己是徐国公府顶梁柱的感觉,以前打战都是冲在最前头,拼杀个痛快先。现在他还是冲得猛,却开始懂得避免受伤。

江云康拿起酒壶,饮了一大口,“你特意来造船厂一趟,可是有事要和我说?”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就上折子给皇上,我朝武将太少。现在是内忧外患,处处都要打战,但真能用的武将没几个,所以才会一直平息不了内乱。我给皇上的建议时,开设武科,效仿前朝,增加武将的地位。”

徐放握紧手中的酒壶,手背青筋暴起,“但朝中反对的声音太多,特别是那些迂腐的老臣,说什么区区武夫,本朝就没有开武科的先例。那些老古董也不想想,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武夫在平内乱、退北狄,他们能在京城高枕无忧?”

皇上刚登基没多久,之前几次的清剿,就让京城里怨声载道,特别是一些百年世家,根本动不得。

如果再开设武科,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骚动,故而迟迟没有下决定。

“我来找你,就是想让你帮着一起上折子。”徐放看着江云康道,“近来文渝和你兄长都得皇上重用,他们都是你举荐的人,说明皇上会听你的。”

徐放不仅来找江云康,他之前也找过不少同僚,好些人都同意上折子。

“我同意你说的。”江云康之前就有想过,但还没实际去做,听徐放已经上了折子,他是很赞同徐放的说法,“咱们本朝,确实太缺武将。先帝在位时,国土就一再缩小,如果再不多一点镇守边疆的武将,只怕还会缩小。”

他下定主意道,“这个折子我待会就去写,我还会写信给文渝他们。我大哥不好说,但文渝肯定会支持。”

江云康大哥是老派大家长,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世家嫡长子为重的言论,江云康还真不能保证大哥会同意。

和徐放喝完酒,江云康立马去写信,让徐放一块带回去。

与此同时的京城,徐放提议开设武科的消息也有一些人知道。

文渝和江云帆从宫里出来时,江云帆就有问文渝这个事。

两人上了马车后,文渝才回答江云帆的话,“三郎还没和我说,不过我觉得徐世子的提议不错,咱们以前一直被邻国攻打,没有厉害的武将,文官再多的谋划也没用。我们文官和武将,应当是互相协助,才能让本国更好。”

江云帆沉默不语,他是从小就是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努力,爹娘族老,包括大环境里的人,都是坚信读书才有出路。

但是过去一年,历朝发生那么多的战事,一时间,让他很迷茫。

文渝看江云帆沉默不语,倒是没急着催,而是缓声道,“如今这个日子,是一天变一天。咱们是皇上跟前的新臣,已经注定和那些迂腐的老臣不是一路人。”

他们得了皇上的青睐,必然要成为皇上的左右手。如果他们没有用,皇上又为何要重用他们?

这个道理,江云帆也明白,只是跨出那一步不容易。

日子转眼过去,等江云帆收到江云康的信时,看完后又是一阵沉默。

随着朝堂上,越来越多人提起开设武科的事,新旧两派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说这是忘记先辈祖训,也有人骂文渝等人不知好歹。

这一吵,便到了五月。

造船厂已经建好,江云康黑了一圈,在修建期间,他只回了两次新余,白轻舟有什么公务拿不了决定的,也是派人送来这里。

现在造船厂建好,往后便是造船和扩大规模。

这里两面环山,北边就有个小镇,因为有造船厂,小镇里热闹了不少,也带动了附近的民生。

忙活完造船厂的事,江云康又要去了潭州一趟,给当地的百姓科普水车的运用。

战乱过后,许多百姓连吃都吃不饱,加上今年雨水又少,江云康听说潭州旱了一个月,忙带着水车的图纸去了潭州。

他这一去,便是一个多月,等他在潭州附近都科普完水车,当地的百姓都知道新余有个江大人神通广大,是造福一方的好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