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节(1 / 2)

加入书签

大家这才放下心来,欢欢喜喜的等待1966年的春节。今年农场可是相当大方哩,整整给大家放了5天假。

啊,他们终于可以过上吃吃睡睡的小日子啦。

大年三十上午,团场的司务长带着几个身材魁梧的棒小伙子在打谷场上给老职工分年货,有猪肉,羊肉,还有蔬菜,完全够各家各户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了。

不过这些年货并不免费,而是会计记在账上,后面再从大家的工资里头扣。但谁也不在乎这些,所有分到的人都喜气洋洋。

至于他们知青,则每个人都领到了一身新军装和一双新鞋。真的是新的,不是之前那种被淘汰下来的旧货。所有人都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天啦,他们终于穿上新军装了。

团长在旁边看热闹,见状就乐呵呵,还故意逗他们玩:“呀,都这么高兴了,那场里头就不给你们发年货了啊。这个瓜子、花生、干枣、糖果、苹果还有梨子,我们就都拿走了啊。”

大家哪里肯,一个个争先恐后:“要要要,我们都要!”

团长哈哈大笑,招呼他们:“快把东西拎回去,早点跟你们高连长出发,别赶不上去兵团吃午饭。”

按照军垦农场的老规矩,年夜饭是全年队的干部职工跟家属一块儿过的,叫做春节大会餐。但是知青们是军垦新战士,所属关系属于农场本部,只是暂时在这边呆着而已。所以今年过年,他们得去本部,在那里表演节目,和大家伙儿一道吃年夜饭。

“好好表现!”团长一本正经,“别到时候叫人笑话,我们团把娃娃们都带孬了。”

大家赶紧立正,敬礼,响亮作答:“保证完成任务!”

军团总部的礼堂也没有特别的高大上,跟团部农场一样,就是个高高大大的泥胚屋,能容纳好几百号人。

他们到的时候,礼堂中间摆着的大火炉里,枯树枝正熊熊燃烧着。火炉是用废旧油漆桶改造的,木材毕博直响,筒身跟烟筒也烧得通红。整个礼堂都暖烘烘的,从寒风中走进来的人顿时浑身舒坦得不行。

因为下午还有联欢会这个重头戏,所以参加表演的同志们午饭吃的都相对潦草。一盆孜然大葱羊肉片,葱多肉少,一盆熬白菜,油光也不多。不过大米饭还有花卷跟馒头管饱。大家还是吃得开开心心。

待到饭盆端下去之后,礼堂中就更加热闹了。军垦农场驻扎的解放军还有各个团场以及各部门的优秀职工代表齐聚一堂,等待着晚会上演。

要上台的演员们赶紧趁着最后的时间熟悉自己表演的内容。

徐文秀看着走来走去的杜忠江,又忍不住替他犯愁:“他到时候会不会呆在台上呀?要不,咱们换个人吧。找位女知青上去纺羊毛。反正咱们只是展示而已。”

戴金霞摇头:“没事,他能撑住。这个纺车主要就是他做出来的,没有谁比他更合适。”

嘿,都说大夫讲究望闻听切。都给学生讲了个把月草药的戴医生看人还真挺准。

真正上台演出时,报幕员一说:“下面请欣赏表演《纺羊毛》。”,杜忠江就将纺车搬上台,然后一板一眼地开始捻毛线。

台下的观众们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个小话剧。结果他们等了足足三分钟,惊讶地发现台上仍然只有杜忠江一个人,他做的也只有仿羊毛一件事。

大家先是窃窃私语,然后女职工代表发现了关键。这辆纺车捻起毛线来快的很呢。看看,这才多会儿功夫,那纱锭就绕了厚厚的一层。而且纺羊毛的人一点儿也不累,姿态惬意,简直就像是踩缝纫机,轻松的很。

捻毛线是冬闲时期农场职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个基本上,所有东西供给都得凭票的年代,能够用场里发的福利做成毛线,自己织衣服穿上身。是多少人羡慕的好事啊!

坐在后面的职工代表,个个都伸长了脖子,还有人索性站起身,想要看得更清楚些。

杜忠江捻完了手上的羊毛团,站起身朝台下喊:“这就是我们新兵连改造过的纺车,平均工作效率能够提高三倍。现在,我们把它介绍给大家,希望他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节约所有人的时间,好让大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场的生产劳动中去。”

刚刚表演完的女知青和男知青也派了代表上台,指着自己身上的红围巾和蓝围巾给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用自己纺的线织成的,一点儿也不比商场卖的差。”

其实他们一开始想的是织毛衣,这样穿上身的效果会更好。只可惜织毛衣可不是做衣服。即便是熟练的老手,也得花上一两个月的功夫才能织好。何况是他们这些知青。好多人还是第一次拿起针线呢。

算了算了,就人手一条围巾吧,好歹是这个意思。

反正他们亮相的效果已经够震撼了。

台下观众一片哗然。不知道是谁带的头,突然间响起了一声:“好!”,然后掌声雷动。

原本还有些忐忑不安的知青们瞬间笑成了夏天的向日葵。他们成功了,他们又将一项新技术推广了出去,他们为农场的生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个时代文娱活动少,农场放一场电影都是大事件,更何况是文艺汇演。大年三十的这场联欢,大家伙儿从吃过午饭一直忙到吃晚饭,看节目的和表演节目的,谁也没嫌时间长。

听说以前都是吃过年夜饭看晚会。但是因为难得有喝酒的机会,好多人都在除夕宴上喝醉了,最后看节目时呼打成雷。

领导觉得这样非常不尊重精心准备节目上台表演的演员们,所以就调整了先后顺序,先看节目再吃饭。

等到晚会结束了,大家才意犹未尽地离开。知青们身为单身汉,就留在军团大食堂吃年夜饭。

哈,果然是过年啊。军垦农场这回是下了血本哦。桌子上摆子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硬菜。瞧这一大盆一大盆装的,热气腾腾。

有大块的红烧猪肉还有大盆的萝卜烧鸡,胡萝卜炖羊肉和土豆炖牛肉的分量也扎扎实实,跟它们比起来,红烧鲫鱼以及韭菜炒蛋完全属于素菜啦。

桌上还摆了酒,是果汁兑的酒,瓶盖子一打开,那浓郁的香气就弥漫开来。田蓝都忍不住想要伸手了。乖乖,果子好,酿出来的酒也好。

待到桌上的人每人满上一碗酒,政委过来招呼大家:“同志们,都辛苦一年了,不要拘束,都放开肚子吃吧喝吧!”

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知青们都欣喜若狂,毫不犹豫地捞起筷子,快准狠稳地对准大肉。

入冬以后,因为不再开垦荒田,所以他们的小灶也取消了。虽然这些天农场有腊肉卖,但是大家也基本上买到手就给家里寄回去了。似乎工作了,拿到了工资,所有人都瞬间懂事起来,意识到自己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如此一来,那大家的伙食质量肯定不咋滴。好在不做重体力活,倒不像之前那样觉得饿了。

就是没油水,寡淡的慌。

田蓝咬了一口胡萝卜炖羊肉,顿时想竖大拇指:绝,绝绝子的绝,特别有那个缸子肉的感觉,真香。

还有食堂大师傅烧的东坡肉,也很得真传嘛。谁说大锅菜不好吃来着,绝对是以偏概全。就这一桌,放到什么地方都不拉胯。

大家吃着喝着,人人欢声笑语,开心的不得了。田蓝还用红烧肉的汤汁拌饭吃,感觉超级过瘾。

好放纵啊,完全不担心身材的大吃大喝,实在是太爽啦。

酒过三巡,桌上的大份菜都快见底的时候,饭堂里突然间又热闹起来。不少老职工都站起身,纷纷跟来人打招呼:“陶军长,军长你来了啊。”

身上穿着军大衣的陶军长同众人打招呼,笑道:“你们吃,吃饱喝好,争取明年更上一层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