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笑了笑:“我接,我得请记者同志帮我的忙。没有足够的钢材,我们戈壁滩的温室大棚事业难以继续推进下去。我也需要记者同志帮忙宣传,让大家都知道温室大棚无土栽培以及滴灌技术。”

接受这个采访成为被塑造的典型又怎么样呢,最多不过这场运动结束之后,自己要作为反面典型被反复审查吧。

那也无所谓。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差不多要10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现在想那么多做什么。到时候自己还在不在这里都两说。

田蓝露出个笑容:“那就麻烦你了,我接受采访,我与记者各取所需。”

报社派过来的记者是位剪着短头发,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女性,姓周。

她一下车,就直接奔到大棚面前,绕着大棚好奇地来来回回看,还好奇地问了句:“这是什么?”

知青们一见,大喜过望,有戏呀。只要记者对他们的大棚感兴趣就好。

郝建设赶紧现身说法,积极向周记者详细介绍大棚建设的技术要点,对方提出的任何问题,他都热情地给予不厌其烦的解答。

等到周记者绕着大棚转过圈之后,田蓝才貌似不经意地提了句:“郝建设同志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他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扎根边疆搞建设,一心将自己所学全部奉献出来。”

周记者高兴地连连点头:“对,这才是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

徐文秀赶紧接话:“正是这个目标将我们从五湖四海聚拢到一起,好好搞建设。你想进去看一下吗?我们在里面种了很多蔬菜。这些菜没有一颗是长在土里的,我们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全是石头的戈壁滩上种出了蔬菜。”

现在已经过了五一劳动节,整个大棚里可以说是郁郁葱葱。

鲜艳欲滴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黄瓜,紫色发亮的茄子,还有粗粗长长的豇豆和四季豆以及丝瓜,更别说那些绿叶蔬菜。

徐文秀一样一样的给人解释。

为什么他们大棚里长出的蔬菜特别肥大?因为是定向制作的营养液,满足了蔬菜生长需求。而且戈壁滩上日照时间长,让植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做光合作用。

其他知青都小心翼翼地在旁边听着,随时做好准备做补充说明。

什么滴灌技术,什么无土栽培,什么利用地膜和小拱棚进一步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大家滔滔不绝,只怕不能传递出更多的内容。

看完了大棚,还得看小拱棚。已经拿掉了塑料膜的坑地里,栗子南瓜跟沙漠蜜瓜都已经蔓延成片,一眼看过去,那冒出头的绿色,看的人真是心神摇曳。

朱晓明赶紧负责解释:“蜜瓜在长出瓜豆子后采取露天种植,可以更好地做光合作用,而且还能利用昼夜温差,能够让瓜的品质更高,口感更好。我们的蜜瓜,比平常大田里种的瓜要早上市10来天,6月份就可以吃了。”

周记者听他说话的口音,笑着问:“你是宁甘本地人吗?”

朱晓明立刻挺起胸膛,自豪地强调:“我们就是农场子弟,我们去京城接受了领袖的接见之后,深刻地认知到扎根土地闹革.命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请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大滩来扎根。”

就这种时候,女卫兵们仍然不愿意叫农场子弟压一头。

她们现在都成了黑7类分子了,整个政府领导班子的头头脑脑被一网打尽,她们的爹妈也难以幸免。既然大家都从云端跌下来了,那她们当然还是好同志好朋友。

这会儿大家也同仇敌忾,赶紧阻拦农场的人继续表功:“没错,我们11月份串联到西大滩,就决定留下来了。农场的子弟过完年也过来了,我们现在都是同志,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听清楚了啊,这事儿是有先有后的。别搞的农场子弟才是急先锋一样,要点儿脸。他们都是过来吃现成饭的。他们来的时候大棚早就建好了。

田蓝假装没看出来他们之间的暗潮汹涌,丝毫不打算拆台,还主动夸奖了女卫兵们:“她们串联回头就打算在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扎根了。从去年到现在,他们一天都没有离开。农场的中学生们也是受了领袖的感召,深刻认识到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意义,继承了老辈农场人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精神,在最艰苦的地方奋斗。”

周记者看着这星星点点的碧色,感慨了一句:“这就是戈壁滩上的绿洲,绿色的希望啊。”

她的眼镜都阻挡不了目光的炙热,她认真地强调,“我不能走马观花。我要写一篇深度调查,我要好好讴歌你们这群戈壁滩上的奋斗者。”

这下子,大姑娘小伙子们不分派系不问来路,都集体高兴地跳了起来。

薛秀琴激动地大喊大叫:“太好了,我们就希望您能够将我们成功的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戈壁滩变成绿洲,让大家都不愁没瓜菜吃。”

冯祥生认真地强调:“记者同志,你可以去一趟农场团部,那里还有台田和鱼塘,这是改良盐碱地的好办法,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效。你也应当去一趟济北农场,那里的沙漠有我们种下的万棵树苗,现在已经长成了。”

周记者连连点头:“好,你们才下乡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做了这么多事。你们是新时代知识青年的典范,社会主义新青年就应当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建设中来。我要好好调查,我要好好写这篇报道,让你们的经验可以造福国家更多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民。”

她认真地对高连长提出请求,“我希望能够留在这里,跟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来真正体会西大滩戈壁建设者的精神。”

高连长点头:“我得向上级汇报一下。”

这就是个流程问题而已。

周记者又认真地看田蓝:“你们有什么问题是希望我帮忙解决的吗?”

记者号称无冕之王,他们下去做调查的时候,常常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田蓝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有,我们需要钢材,这样才能在戈壁滩上建造更多的大棚。”

第36章 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

周记者在西大滩知青连待了整整一个礼拜。她还真说到做到, 的确跟大家同吃同住,就连下地劳动都半点不含糊。

在搜集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她备动身离开。下一站她先是济北农场, 调查沙漠种树的存活情况。然后再去团部农场,看他们制造的台田,这些新田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考验,现在产量如何。

临走前,周记者认真地夸奖这群年轻人:“你们才是真正的革.命者,践行着革.命理念,要是当代青年都像你们这样积极投身一线建设, 那不管什么豺狼虎豹再出现,我们都不用害怕。”

大家赶紧表示, 哪里哪里, 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

送走了周记者,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这些天, 为了在记者面前好好表现他们知青团结友爱的精神,大家连架都不能吵了,从早到晚的其乐融融,真是恶心死了。

三派人互看不顺眼, 都觉得必须得好好吵场架,狠狠发泄通才痛快。

知青们看农场二代和女卫兵们捋袖子了, 就开始退出战场,表示不屑于跟他们争,典型的煽风点火看热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