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节(1 / 2)

加入书签

她不觉得农场如此作是圣母病发作。本身驻军和地方的关系就相当微妙,解放军不同民争利也是传统。况且农场的情况再糟糕,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他们的生活肯定要比周围的生产队强。

要是为了争水,双方大打出手,那影响就太恶劣了。

大家急得够呛:“你甭说这些没用的,现在咱们要怎么办?你可别忘了,庄稼不浇水,是会干死的。”

立刻就有人酸溜溜:“你的庄稼是种在水面上没问题了,可是大家的稻子都种在地里呢,真的会绝收的。”

周围的高中生跟着强调:“你不要忘了你也有地上的实验田呢。难道你不管他们了?”

结果大家经过实验田的时候,看见地里的庄稼,顿时更加绝望了。

田蓝当然可以气定神闲啊,她的庄稼根本就不将遭受干旱的模样。无论水稻玉米还是甜高粱,都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半点儿都不蔫蔫的。

众人看着一片青翠,都傻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她的庄稼就跟偷偷喝饱了水一样,完全没有经历过干旱的迹象。

田蓝蹲在田边,观察庄稼的长势,随口解释道:“玉米跟甜高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所以现在的情况不稀奇。至于水稻,之前我说过了,我之所以采取那样的栽种方法,就是为了让水稻根能够扎得更深。三江平原整体气候还是偏湿润的,地里的水含量也比较高。当水稻根系足够发达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自己从土里吸取到足够的水分跟养分。”

从8月初上山到现在,她一直都没过来看过这些庄稼,但它们依然顽强的生长着。

高卫东皱着眉毛:“你别光说这些啊,其他地里还有这么多庄稼,它们又不能自己吃到这么多水。你赶紧帮着想想办法。”

田蓝摇头,老老实实道:“我也没有好办法,我同样着急。虽然这个方法可以缓解旱情给庄稼带来的损失,但这种缓解也是有限的。干旱时间久了,我的庄稼也会欠收。”

她又不是海龙王,可以呼风唤雨的那种。

她能说什么呢?难道她说你们围垦万亩良田,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水能力,所以前面闹洪水,后面闹旱灾?那现在讲这些也没实际意义呀。别说退耕还湖不可能,就是现在开始动手也来不及了。

众人焦灼地围着庄稼地转来转去。这真是要了老命了,天不下雨人又拦着水,他们的庄稼难道真得干死了?

先前提起水风车的男生就叹气:“咱们还不如种冷浸田呢,起码不缺水。”

其他人跟着点头,深以为然。山上同样50多天没下雨了,结果田里照样有水呀。

田蓝无语:“那是地下水,冷浸田的地下水位高,水一直冒出来,才把田泡成那样的。你在这里挖口井不照样有水吗?”

高卫东却突然间叫了起来:“对,山上有水!”

众人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他却兴奋地连笔带画:“我们可以把山上的水引到山下来,这样比再挖一条渠引水快多了。”

田蓝不得不提醒他,虽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山坡并不是光滑的,想把水引下来也很不容易。说不定花费的精力要比挖水渠挖井花费的更多。

高卫东一摆手,直接否认:“谁说要挖渠下山了?我引水下山就好。”

大家伙儿都被他吊起了胃口,不挖水渠,他要怎么把山泉水引下来啊?

高卫东胸有成竹,脸上甚至露出了笑容:“用水管子呀,直接用水管将水引下来就好。”

田蓝直接打消他的痴心妄想:“这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么多水管子,你到哪儿去找?即便你有门路,但管子批下来也需要时间。现在物资都紧张的很,谁拿东西都得排队。”

高卫东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他连连摇头,直接否认:“我不需要任何人给我批水管,这里就有现成的水管。”

他伸手指向竹林,意气风发,“看,那就是我们的水管。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我们用竹筒引水下山!”

众人先是瞬间沉默,然后爆发出欢呼声,飞快地朝竹林跑。那就是他们的水管啊。有了竹筒,他们就能把山泉水引下山了,再也不用担心庄稼干旱了!

高卫东看田蓝停留在原地没动,不由得奇怪:“这个方法有什么问题吗?”

田蓝摇头,感慨万千:“我是觉得估计农场很快就会出新规定,把竹子当成树木一样管理起来,不再谁都能砍了。”

纵然农场到处都是竹子,照他们这个用法,领导也会崩溃的。

唉,估计明年的竹笋堪忧了。

不过管不了许多,还是先解决眼前的困局再说吧。

人多力量大,干活的时候尤其明显。

按道理说,从山上到山下十几里地,那么多竹筒要接成竹龙,花费的时间精力可想而知。

但他们人多啊,光是上三的就200来号人。农场的中小学生还有自己的朋友和伙伴。你喊一个我叫一双,呼呼啦啦这队伍就直接扩展为五六百人。

这么多人一起上阵,效率自然是杠杠的。竹林瞬间就清空了一大片。

完了要衔接竹龙,大家就开始犯愁了。竹筒中空有节,必须得将竹节去除掉,才能够将竹筒变成真正的水管。

但竹筒要怎么去除内结呢?直接从竹子的一端用力捅?那不可能。别忘了竹子好长好高的。得用多长的锉刀才能做到这点啊?

有人提出建议:“我们干脆将竹子一劈两半吧,这样去除掉竹节,直接拿一半的竹筒当做盛水的容器。”

其他人立刻摇头,不行。为什么?竹子那么长呢?你能一刀竖劈两半?那也太考验刀功了。

田蓝也出建议:“我们可以将竹子锯短点儿再劈,这样会比较保险些。”

高卫东刚好拿了刀过来,闻声就无语:“不是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吗?你们这么多臭皮匠,怎么脑袋瓜子就不好使呢?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好想的?竹节竹节,我们要挖掉的是竹节,直接挖竹节不就行了。”

说着他就在翠竹的竹节位置上下划两刀,直接准备撬竹节。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对呀,他们一直纵向考虑竹节的问题。怎么没想过,竹子砍倒了就横躺在地上呢?直接朝竹节下手,只要划一半,将竹节撬出来就行。

田蓝刀工有限,加上刀子也是有数量的,轮不到她动手,所以她就成了袖手旁观的人。

这人看就看呗,她还当老师有瘾,这会儿也不忘给大家出考题:“大家能不能说一说,用这种方法处理竹筒的好处?”

照理说这种不干活还唧唧歪歪的人最讨嫌,但大家被她虐惯了,居然真有人理睬她。

尤其是农场的小孩,反应最热烈,一个个可以说是争先恐后。

有的说这么做方便,不用想方设法劈开竹子,也不必担心竹子被劈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