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8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拿稀饭泡窝窝头,就着似乎忘记放盐的煮蚕豆呼呼啦啦干掉了早饭。

她放下碗筷时,列车员还挑了下眉毛,颇为惊讶的模样:“你倒是不挑。”

田蓝满不在乎:“有的吃就行,全国老百姓能吃上这些的也许还不到一半人。我哪儿来的脸挑三拣四。”

列车员居然竖起了大拇指,正儿八经地夸奖了一句:“你们铁血军果然名不虚传。”

什么名?不讲究吃穿,深入人民大众呗。

就连他们的司令员接受记者采访拍照时,穿的也是洗的发白甚至破了打补丁的军装。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换件新衣服,他给出的答案是等抗战胜利,国家生产恢复,全国人民都扯新布做衣服时,他们铁血军自然也就换新装了。

看来人家真不是摆花架子装模作样,眼前这位铁血军的代表在军中地位应当不低,又是位年轻女士,居然对着粗茶淡饭也能吃得面不改色,可见是真能吃苦的。

田蓝得了夸奖,也不想干坐着,直接开口问:“那现在我能做什么呢?”

列车员想说让她好好等着,但看她黧黑的面庞和手上的茧子,估计人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不是单纯对外宣传的说辞。

他清清嗓子,不确定道:“你等下,看看要不要我们帮忙。”

早点修好铁路,也能早点把东西先运回昆明。火车继续待在这儿就是现成的靶子,谁知道日本鬼子的飞机什么时候再过来轰炸。

铁路工人正忙着抢修。他们当然欢迎所有能够帮忙搭把手的人。即便不能做技术性的工作,帮着搬运材料,也能快点让列车通行。

田蓝并不担心会有人趁机偷运火车上的设备,毕竟那个分量不是人力可以轻易解决。

她跟着列车员一块下车,往施工现场去。等看到铁路桥的惨状,田蓝顿时吓了一跳。铁路桥并非像她想象的一样,只是铁轨受损,大桥叫炸成了两节,钢梁桁架一端掉在滔滔江水中,甚至连北边的桥墩都被炸垮了。

田蓝都傻了,这桥要怎么修?都成这样了,难道不应该重造吗?

列车员跟看傻子似的看她,没好气道:“重造?重修一座桥要到猴年马月。等到那个时候,日本鬼子把我们国家都占了。”

果然是年轻女郎,说话真是想当然。

田蓝被批评了,只好尴尬地摸摸鼻子,主动询问对方:“我能干什么?”

“帮忙搬东西吧。”

她真动起手来,列车员又对她挺满意的,因为她力气不小。

云南3月份的天气已经相当炎热,大家伙儿干了没一会儿,都满头大汗。只是谁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要休息的事。

好在太阳升到半空时,当地的农民过来帮忙了。他们手脚麻利,动作迅速,一趟趟的忙来忙去。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掏出干粮,自顾自地解决午饭问题。

没有人挥舞着皮鞭在旁边逼迫他们赶紧干活,也没有人到处闲逛磨洋工。所有人吃过饭以后,连休息都不休息,又重新投入到抢修大桥工作中去。

田蓝看着忙忙碌碌的大家,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工作。所有人齐心协力,大家只想尽快抢修好大桥。

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纪录片。

那上面有位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信誓旦旦地强调,抗日时期之所以大后方会出现通货膨胀,是因为调用了大量民工抢修被炸毁的公路、铁路以及飞机场。由于民工从来没拿过这么多钱,钱一到手他们就拼命地消费,又吃又喝又买东西,所以才导致后方通货膨胀。

田蓝看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居然还能如此无耻。说的那么煞有介事,不是蠢而是坏。

现在,瞧着烈日下忙碌的民工们。田蓝真想冲那个所谓的专家吼一声,要点脸成不成?有那个哔哔赖赖的时间,你怎么不自己过来挣这份豪华的工钱?噢,你也知道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谁都说不清楚,什么时候一颗炸.弹又要丢下来吧。

一座铁路桥被炸了,江河两岸都人头攒动。铁路桥被炸的这么厉害,当然不容易修好。铁路局和法国方面的工程师商量之后,决定先搭一座便桥。

大家需要临时修筑长达1.5公里的便线,然后再架设10孔10米的钢板梁以及一座双孔孔6米的工字梁便桥,用来维持临时通车。

对,就是得这么争分夺秒,坚决不让物资滞留在河流这边。

田蓝跟大家一块儿抢修铁路,忍不住问旁边干活的大娘:“你不怕日本鬼子的飞机吗?”

大娘不会说普通话,也许根本没听懂她的提问,还是铁路上的职工帮忙翻译:“怕什么?我们打它下来。”

田蓝很快就知道所谓的我们到底指谁了,滇军的防空炮营居然过来了,他们派出了一个连的部队在大桥附近扎营,还布置了防空高炮。

出乎田蓝意料,滇军和这些过来修路的百姓关系并不差。双方相处的可以说是相当融洽。甚至还有皮肤晒得黝黑的滇军过来帮忙,跟着一块儿抬钢板。

因为大家的口音都非常重,田蓝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可是人们脸上的表情骗不了人。做这件事,所有人都是自愿的,没有谁被强迫。

整个抢修过程维持了整整两个星期,工字型的便桥才搭起来。

临走的时候,田蓝想了又想,还是也驻扎在桥边的滇军部队分了一口袋磺胺和奎宁。他们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一旦被轰炸受伤,云南的天气又如此炎热,伤口很容易感染。虽然奎宁的抗菌效果比不上青霉素,但现在大家更相信奎宁啊。

唉,不知道延安那边有没有研究出青霉素的制作工艺。倘若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话,那就占了先机呀。

田蓝还想给云南百姓留下优质的水稻种子。这里气候实在太适合种植水稻了,当初她在海南育种时,有一部分品种也在云南种植,利用本地气候实现一年三熟。

可惜条件有限,她能够掰扯药品是她特地从江南带过来的,她还能扯自己把江南的稻种也带过来了。

那这些稻种你先前放哪儿的呀?为什么大家都没看到?

大概空间也是这么想的,反正直到火车重新通行,黄挎包里也没有出现稻种。倒是被她拿出药品之后,挎包又重新装满了抗生素和止血药。

火车一路朝昆明的方向开。到了昆明的时候,田蓝其实挺想去西南联大看看的。这毕竟是传说中的地方。只可惜时间紧迫,她还得将设备赶紧押去四川五通桥。

她念念不舍地看着昆明大街,比起混乱的敌占区,这里简直可以用安定祥和4个字来形容。当然,这是在日本人的飞机,没有飞过来丢炸.弹的前提下。如果一直没有战争该多好啊,所有的人的脸上都能露出平和而宁静的笑容。

田蓝忍不住唇角微翘。

突然之间,她瞳孔微缩,定定地看着女学生。

那是什么?穿着旗袍的女学生身上背着的是什么?黄挎包,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黄挎包!

田蓝激动得整个人都忍不住打起了哆嗦,她难以置信地询问那位送他过来的列车员:“包,他们的挎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