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7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暗笑,这话说的,最多再过10年,糖就成了坏东西了。含糖的食品都要被口诛笔伐。

宋清远还要回去练习打字,只给他们指点了酒厂的位置,就赶紧结束上班溜号行为。

好在从医院到酒厂有公交车,直达的那种,两人上了车,又晃荡了半个小时,就顺利到了酒厂门口。

大家有过业务往来,还打算进一步合作,谈起事情来就方便多了。

听说他们想换粮食,采购科科长没权限,又上报了主管业务的副厂长。后者大手一挥,直接回复:“不就是点粮食吗?几十号人而已。想扩大生产规模,不要把步子放大点,胆子也大点,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田蓝和陈立恒偷偷交换眼色。不愧是能生产罐头的酒厂,企业文化就是胆大包天。找他们换粮食,果然没拜错山头。

副厂长只有一个要求:“你们的糖产量没问题吧?关键时刻,你们可千万不要掉链子。”

榨糖厂这会儿已经进入生产淡季,很快就会停产。

原本这也影响不到酒厂,因为他们生产的是水果罐头,同样秋冬时节,水果大批上市的时候,才是罐头生产旺季。

可现在酒厂不仅生产果酒,还要生产饮料啊。如果糖采购不到的话,那生产线就得熄火。

田蓝和陈立恒打包票:“没问题,我们又增加了厂房,也和粮站谈好了。”

副厂长这才放心,又让他们去找县里的粮库:“就说是我冯大勇说的,玉米芯是吧?有多少给你们拖多少,一定要保证产量。”

两人大喜过望,没想到跑这一趟还有这收获。

出酒厂门的时候,田蓝还在感慨:“我本来想着如果供应不上,等到夏收粮食的时候,我就拿秸秆做糖。没想到现在倒用不上了。”

陈立恒怂恿她:“你做做试试看呗,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呢。”

田蓝推他往前走:“快快快,别废话了,他们赶紧去养猪场吧。”

县城有个规模不小的养猪场,最早是和酒厂合办的,用的就是酒糟喂猪。后来两边分了家,养猪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度归军垦农场管。再后来,它又独立出去了,依然是方圆数百里地规模最大的养猪场。

养种猪技术含量太高,一般社员不会自己养,而是购买猪苗。

养猪场的人也习惯农民过来求购小猪,唯一奇怪的就是他们怎么来的这么早。

现在虽然开了春,但大西北的冬天时候长,眼下温度还十分感人呢。

门卫大爷并不眼睛长在头顶上,对他们还挺和气的,再三谢过了他们的糖块,才拿了一块放进嘴里尝味道,然后跟人推心置腹:“你们两个娃娃年轻,恐怕没养过猪吧。你们再等等,等到阳春三月再过来捞猪苗才合适。天冷,猪苗会冻死的。而且这个时候的小猪块头太小,也不好养。”

陈立恒谢过他的好意,抓抓头,做出腼腆的模样:“我们也是听命行事,现在大队账上有钱,不赶紧买了猪苗的话,等到阳春三月,这钱还在不在就要打个问号了。我们养猪场都盖好了,人也到位了,如果猪养不起来,那都没办法交代。”

门卫跺脚,替他们着急:“你们队里也真是的,一点不尊重科学,光会想当然。”

他抱怨了一通,到底还是同意帮忙牵桥搭线:“走吧走吧,你们要买多少猪苗?”

“100头。”

大爷吓了一跳:“哎呦,咋这么多呀?”

“响应国家号召。”田蓝不假思索,“国家不是鼓励养猪,好多积肥料吗?”

大爷替他们犯愁:“那你们有粮食养吗?”

“我们已经决定了,要开垦荒田,专门种饲料养猪。”

双方一路走一路叨叨,往前不到50米,就碰上了销售科科长。

门卫说了他们的来意,科长便皱眉毛:“你们要的也太多了,都卖给你们的话,其他人怎么办?最多只能给你们10头。”

田蓝和陈立恒交换了个眼色,直接上前:“科长,你千万帮帮忙,一定要卖给我们。实不相瞒,其实这个养猪场是为我们留守知青专门盖的。我们公社的下放知青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们的小养猪场也办不下去了。公社就决定把我们聚集到一起,办个规模大点的养猪场,好歹也算是给我们找个事做。”

供销科长挑高眉毛,追问了一句:“知青都走光了?”

陈立恒点头:“是啊,好多原先是知青干的活现在都没人干了。我们公社说了,一定要把这个养猪场办好,不然的话,到年底。我们公社上交猪的任务恐怕都完成不了。要不是人手不够,我们还想再多养100头猪呢。”

门卫笑他们:“还要多养100头?现在这100头都没有呢。先拿10头,本来就天冷,不好养。”

没想到供销科长却转了口风,和颜悦色道:“100头是吧?好吧,考虑到你们这些留守知青也不容易,今天就破个例,给你们100只猪苗。”

谢天谢地,幸亏这两个知青说了乡下的情况。

不然要是按照以前的习惯,等到农历3月,过来买猪苗的人少了,这么多猪,养猪场也养不下呀,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不行,今年得改变思路。他们应该送猪下乡,主动鼓励社员养猪,化被动为主动,从头开始完成任务。

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可得好好干。

第121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养猪场领导市场敏锐度极高, 十分重视市场变化。

他们不仅痛快地答应卖给赵家沟知青点100头猪苗,还提出可以安排车子送猪上门。

田蓝和陈立恒都大喜过望。

要知道,这个时代驾驶员是八大员之一, 交通运输情况有多紧张?简单点讲,公社领导去县城开会,坐的是手扶拖拉机。大队干部去公社,直接靠两条腿走路。

运送100只猪仔, 那得是大货车, 而且还得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如何运输, 否则半路就能给你闹出大问题。

现在,养猪场主动伸手,他们能不激动吗?就算运输费高点, 他们都认。因为货车资源紧缺,大部分情况下,你就是有钱都雇不到货车。

结果供销科长大手一挥:“我们又不是运输队的,不靠这个挣钱。你们出油费就行了。正好我们也要过去看看。养一百头猪和养十头猪可不是一回事, 天这么冷,要是弄不好, 会冻死猪苗的。”

所以原本只是打算预定猪苗, 空着两只手出去的人,最后居然带着100头猪仔外加养猪场的技术员和采购科科长浩浩荡荡地返回了赵家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