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8节(2 / 2)

加入书签

她抬头看天色,话音一转,“这个不着急,等猪仔捞来了,咱们再慢慢说。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刚好我们有事情想和大家伙儿说说。”

大队书记磕了磕烟灰,接了话头:“有啥事儿你们就说吧。”

他以前真是看走眼了,从来没发现知青里也有卧虎藏龙的角色。他原本还以为厉害的知青早想办法跑回城了,结果事实证明,留下来的那叫个啥?沧海遗珠。对,就是这么个词。

田蓝也不兜圈子了:“是这么回事,这趟我们去县城说了几个事儿。一个是县医院每天要300斤糖,一个是酒厂给我们联系了县里的粮站,以后应该不愁玉米芯和高粱壳子。但东西有了,问题来了,我们人手不够。”

围了一大圈的社员们都跟着点头。

这事儿他们知道,之前因为少人推磨盘的事,知青们着急上火的很。

“一个是我们要建个风力磨坊,专门加工原料。这得有人出来盖。”

陈立恒在边上补充:“我算过了,差不多要10个人干上三天。”

立刻有人喊:“算我一个成不?管饭就行。”

周围发出哄笑声。

如果让大家选择,肯定人人愿意帮人盖房子,而不是下田干活。起码前者能捞顿好吃的呀。

况且知青点是普通的社员家庭吗?谁都知道他们有钱有门路,连县城的养猪场都主动给他们送猪苗了。还怕干活的人吃不上好的吗?

大队书记喊了一句:“别吵吵,还没说完呢。”

田蓝点头笑道:“是还有事。第2件事就是关于大棚,现在我们这温室大棚里种了菜也养了猪,都需要人专门管理。可光靠我们几个,真的忙不过来。大棚需要请人,而且跟豆腐坊一样,是长期上工的人。”

不少人流露出向往的神色。

赵家沟没多少农副业,豆腐坊可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

虽然老话说打铁撑船磨豆腐是人间三大苦。可磨豆腐比起在地里干活完全算得上轻省活计。况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在豆腐房,最起码不成没豆浆和没豆花吃。

大棚种菜的活,也不比豆腐房差呀。别看天天待在地里埋头做事,大棚的产出能跟普通的农田比吗?一斤菜能卖8毛钱,粮食哪能卖出这个价?

同样是十分工,前者的工值可是后者的好些倍。

谁不想多挣点钱呢。

众人都盯着田蓝和陈立恒,指望从他们口中听到挑选人的要求。

没想到这两人乖觉得很,居然直接上交权力:“招工的事,我们都听大队的。大队比我们了解社员的情况,一定能够挑出最合适的种菜能手和养猪能手,也肯定能选出最好的建筑工。”

田蓝还给大家画饼:“等咱们的风力磨坊建好之后,磨房里也需要人上工。到时候还得麻烦大家帮忙。”

众人沸腾了,难掩激动之情。

短短个把月功夫,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挣钱的快乐,也不乏对知青的艳羡之情。

现在有人告诉他们,他们也能过上同样的日子,挣同样多的钱,大家不心神荡漾才怪。

大队书记原本都已经做好心理建设,对知青点的是直接放权了,结果冷不丁,他又稀里糊涂地被架到了火上烤。

谁能上工?让大队来决定,真是个得罪人的活。

大队书记想不接手都不行。人家把话说得死死的,对社员的情况不了解,总不能这个还安排人考试来决定吧。只能靠大家,自己来安排了。

众人闹哄哄的,全都围着大队干部毛遂自荐。这会儿你要是躲着缩在后面,可没人替你说话。到时候干不上好活计,你自己哭去吧。

田蓝顺利抛出烫手山芋,赶紧去给小猪崽子们准备吃的。

这群小东西,肚子都是无底洞。大冷的天,不给它们吃好了,它们能给你闹革命。

陈立恒看大队干部们的热闹,还有心思和田蓝调侃:“也该让大队部立起来了。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然是赵家沟的组织,那就必须得能让赵家沟的社员依靠。”

好干部嘛,是组织培养出来的,也是被基层工作给逼出来的。

看,现在大队干部们做事不是积极多了吗?

晚上吃过饭,知青们照旧过来集体复习功课。

陈立恒来回帮大家答疑解惑,回到桌子前,瞧见田蓝正奋笔疾书。

他有些奇怪,压低声音问:“你又在做什么规划?”

田蓝将一张纸推到他面前,陈立恒扫了一眼,颇为惊讶:“种植药材?”

田蓝点点头,小声解释:“我看咱们村里有不少林子,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的经济效益不错,是个好项目。周技术员也说了,养猪的时候适当喂一些中药材,事半功倍。像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这些都有杀菌作用,清热解毒什么的。车前草苍术,猪也爱吃。他说艾叶还可以让猪增重,改善肉质,增加猪的抵抗力。我琢磨着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到时候在林子里多种一些,给猪增加饲料品种。吃不完的部分,咱们还可以卖给中药公司,多增加笔收入。”

陈立恒点头:“这个可以,回头我带人去把地收拾出来,到时候就能种了。”

他又看她手上写的东西:“那是什么?你还规划了啥?”

“不是计划书。”田蓝干脆喊他一块儿看,“你也帮我加几句吧,我给报社写表扬信,表扬养猪场呢。”

陈立恒眉毛挑高了,颇为惊讶:“养猪场?”他一目十行看了内容,笑了起来,“是该好好夸夸他们的。”

到底是田政委啊,真会升华拔高。

虽然他们都清楚养猪场之所以对他们知青点的事这么上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担心今年猪苗会不好卖,所以才顺水推舟,干脆多卖点给他们赵家沟。

但到了田蓝笔下,这件事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变成了各级领导对留守知青的关怀。

因为关心留守知青,所以领导们将工作做到了极致,甚至还送猪仔下乡。在得知社员捞猪仔存在困难之后,养猪团又主动承诺会继续开展送猪仔下乡活动。

陈立恒都看笑了:“你可真是会给他们安排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