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节(1 / 2)

加入书签

田蓝一本正经:“这才是市场服务意识。想要做大做强,就不能高高在上,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两人商讨了一会儿,陈立恒又在表扬信上加了几句话,这才算完稿。

他琢磨了会儿,想到了个关键点:“现在看报纸的人不多,农村就没几个人读报。倒是听广播的人不少。我想啊,要不咱们把表扬信寄到广播站去。到时候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样他们也能知道养猪场送猪苗下乡的事。”

田蓝点头:“这主意不错。最好看能不能找到熟人,把咱们的稿子尽快递上去。”

他们在县城的熟人有限,除了宋清远和他未婚妻之外,关系主要集中在几个厂里。

两人问了一圈,没想到最后主动伸手帮忙的居然是榨糖厂的门卫师傅。

他们过去拖甜菜渣时,跟人提了一嘴表扬信的事。

门卫就开了口:“你们直接去广播站,找毛晓光,就说是他老子让过来的。”

两人都大喜过望,赶紧道谢。

门卫摆摆手,不以为意道:“这有啥好谢的。养猪场做了好事,把广大社员放在心上,本来就该被表扬,要好好表扬他们才对。”

之前养猪场也从他们这儿拖过甜菜渣回去养猪,大家也算有交情。自己认识的人做的工作获得了肯定,门卫师傅与有荣焉。

关系都是人托人,同一个圈子往外延伸就能找到新的熟人。

毛晓光痛快地接了表扬信,表示今天就可以在农业之声节目播出去。

听他们提到想把信寄到报社去,毛晓光直接拍手:“那行,我给你们牵这个桥吧。刚好我在工农兵大学的同学就在市里的日报社工作,我把信寄给他。现在国家很重视知青工作,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同志,国家也支持。”

田蓝和陈立恒都笑:“那就麻烦您了,我们正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所以才想写这个表扬信的。”

有熟人帮忙,效率当真不一样。

当天傍晚,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赵家沟的社员们激动坏了,因为他们从广播里听到了他们大队的名字。

哎呀,真是长脸了。这下子全县的人都知道他们赵家沟大队了吧。就该多说说的,他们除了养猪,还酿酒做糖呢。

赵家沟的村民乐呵,养猪场的领导也高兴。

因为第3天,市里的日报上就登了表扬信。赵家沟的知青和社员大大夸奖了养猪场的工作,就是说他们的猪苗好,特别肯吃,身体健壮,又是说他们的服务到家,不仅帮忙送猪苗,还指点如何养殖。

表扬信的最后,知青和社员还动情地表示,有养猪场的支持,他们有信心今年超额完成生猪上交任务。

供销科科长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本来这两天大风吹的厉害,他也懒得再辛辛苦苦跑下乡。结果被这么一夸,他就觉得很有必要跑完全县所有的公社,跟公社干部做好交接工作,起码要统计出各个大队需要的猪苗数量,好实现今年的生猪养殖指标。

一封表扬信,居然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可见人都是要被肯定的生物。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三冬寒。多夸夸别人,总没坏事。

出乎田蓝和陈立恒意料的是,这事居然还有后续。

日报登完了表扬信,又收到了不少读者反馈信息,反应的是本地留守知青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如意。还有知青因此发生的恶□□件,影响很不好。

报社内部开了会,觉得应该反馈一些正能量,多让大家看看,即便留在农村,只要你脚踏实地,还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所以,他们需要推出典型留守知青的形象。

写表扬信的赵家沟的知青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报社有自己的车,记者扛着价值昂贵的摄像机拿着介绍信,一路坐车穿过县城又绕过公社,直接杀去了赵家沟。

这回小车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胜过养猪场的货车。不是因为车里装的生物品种不同,而是因为照相机呀。

赵家沟的社员还是头回看到这种气派的匣子呢,这玩意儿居然能把人录进去?哎呀,别对着我拍,太可怕了。听说照相机能收魂。

田蓝趁机又给人讲述照相机拍摄的原理,算是上了一堂物理课。

记者看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模样,可高兴了。采访时不怕对方话多,就怕采访对象不说话,到时候稿子都不好写。

记者询问赵家沟社员对知青们的看法,收获了一片夸奖声。

热情的村民不仅带他参观大棚,看里面已经长出芽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和辣椒,以及欢快吃食的小猪苗;还领着他去防空洞,看他们的糖坊。

他们到的时候,刚好碰上食品厂过来拖糖。记者又成功收获了一大波对知青的彩虹屁。县里工厂的干部夸人有讲究,简直把人往天上夸。

记者听的都晕晕乎乎的了,感觉这个先进典型稳了。

他赶紧采访田蓝、陈立恒和胡长荣这三位留守知青,重点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在大家都急着返城的时候,他们还选择坚守农村?

胡长荣十分现实:“我在赵家沟成家了,我有两个小孩。回城解决不了我爱人和孩子的户口问题。”

咳咳,怎么能净说大实话呢?一点也不高大上。

记者赶紧询问田蓝和陈立恒:“你们呢?你们为什么要留下?”

陈立恒也说实话:“我不想和我爱人分开,我们不是同一个城市的人,想要回去就只能离婚。我们都不愿意。”

记者都要吹胡子瞪眼睛了。你们这帮人,就不能说点好听的吗?比方说,你们立志扎根建设农村,广袤的农村还是大有可作为的嘛。

他黑着脸,将最后的希望放在唯一的女同志身上:“你是为什么呢?听说你是上海人,你的父母都希望你尽快回城。”

田蓝满脸无辜:“他是我爱人啊,我也不想跟他离婚。”

就在记者绝望的时候,她总算说了句能上场面的话:“我喜欢种田啊,我就喜欢土地。不管养猪还是酿酒制糖,我都喜欢,所有地农副业我全都喜欢。而且我也相信,不是说未来的希望都在城市,农村也可以飞速发展。只要找准自己愿意奋斗终生的事业,并且积极投入进去,所有人都可以有辉煌的未来,灿烂的明天,问心无愧的人生,阳光明媚的世界。”

记者感动的都要掉眼泪了。可算有个配合的采访对象了。

听听,这话说的多好啊,都不用修改,就能直接发在报纸上。

记者特地为田蓝多拍了几张单人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