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9节(2 / 2)

加入书签

陈立恒捶了他一把:“美不死你吧?你能弄到手表票再说。”

他们不敢耽误时间,提了货就暂时放在宋清远的宿舍,然后又跑去城东的旧货市场,继续淘剩下的元件。

这回他们运气不错,从中午跑到晚上,总算把所有需要的元件都找齐了。剩下的就是要多少货的问题。

陈立恒原先想先少量进货,试制成功之后再扩大生产规模。但显像管的事打破了他的计划,他怕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干脆来把大的,将人家有的电子元件全收了。

当然,他没那么多钱,只能先交定金,等回头拿了钱再把货都取走。

宋清远都惊呆了,满脸认真地看着他:“老九,你跟兰花花不打算过日子了吗?”

这么多东西呀,那可是大几千块钱。

万一电视机做不好,或者做好了卖不掉,后面的日子他们准备喝西北风吗?

陈立恒涌到脑子里的热血稍稍退下,也生出了担忧,这还强撑着:“这有什么,一点冒险精神都没有,还怎么做事呀?”

打仗就那样,从来没有百分百的把握。那你就不打吗?该打的时候还得打。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宋清远说不过他,只是强调一点:“反正我的电视机、收音机还有喜糖喜酒喜宴跟家具,外带手表,你都得包了。”

瞧这家伙的疯魔劲儿,他是不敢指望下个月能拿回他的1500块钱了。

好在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发,他手上又有点活钱。把这些大头解决了,剩下的他只能自己凑合了。

陈立恒白了他一眼:“我至于贪你那三瓜两枣吗?”

当着外人面,他口气大的很。

等回到赵家沟,跟田蓝躺在一个被窝里睡觉的时候,他终于知道发愁了。

当家才晓得柴米贵呀,这一出手差不多一万块了。万一到时候电视机做不好,做好了又卖不出去,那可真要砸在手里了。

电视机不是糖和酒,几毛钱也能尝尝味道。几百块钱的开销,对全国老百姓来说都不是小数目,更别说这里的社员了。

电视机也不是拖拉机,虽然后者更贵,一台要几千块。但拖拉机有产出啊,无论耕田还是拖货,都能哗哗地挣钱。

电视机就是个享受的奢侈品,满足大家文化娱乐需求而已。眼下,大家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足够承担这样的享受了吗?

陈立恒越想越忧愁:“现在全县的大队都没几个通电的,最多到公社这一层级。一个县也就13个公社,最多能吃下13台电视机。我光显像馆就买了300个。”

实在太猴急了。

田蓝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一时间好笑。

除了筹建军工学校那会儿,这人几辈子也没愁过钱吧。

她笑着安慰他:“谁说的?胆子放大点,想想电视机主要销售对象是谁?”

陈立恒不假思索:“学校,这个单位,还有电视大学。”

田蓝真想揉他的脑袋瓜子,当年他到底是怎样混上祝融将军的称号的?又是被怎样捧上神将的神坛的。

就这转不过弯来的脑回路,实在叫人犯愁哦。

“你还没开始做的电视机,第1个预定顾客是谁?”

“宋清远啊,他还掏了1500块钱投资咱们的货了。”

田蓝谆谆善诱:“宋清远为什么要买电视机?”

陈立恒不假思索:“因为他要结婚啊。”

田蓝无语之极,你还知道答案啊?这不就结了?

“你忘了,咱们离开上个世界之前,结婚三大件叫啥?电冰箱、电视机还有双筒洗衣机。现在这个时代,结婚三大件也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往新三大件过渡。要结婚的新人,正是购买电视机的主力军。”

陈立恒恍然大悟:“好像是这样。”

在上一个世界里,60年代末期,我们就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电视生产线了。到了70年代,电视机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新婚小两口,小家庭必备电视机。

看他身体松弛了些,田蓝再接再厉:“那你还愁啥?宋清远的经济条件在县城他们那一拨人也就是平均水平。他都愁买不到电视机,还怕其他人不想买吗?只要电视质量好,绝对不会愁销路。除了要结婚的人之外,一般的工人以及干部家庭难道也不想要电视机吗?双职工攒几个月的工资,捧一台电视机回家,什么相声小品曲艺杂谈电视剧唱戏,啥都有的看了,不比光有声音的收音机强吗?”

陈立恒愈发松弛。

的确。

上辈子他自认为是个对娱乐享受活动不太感兴趣的人,不照样自制了一台19寸的彩电搬回家,兴致勃勃地拉着田蓝一块儿看嘛。

想到这事儿,他又有点委屈了:“你都没发现,那是我做的电视机。”

田蓝哭笑不得,想说你又没讲,她是会注意这些的人吗?

不过话到嘴边,她又决定好好哄哄这老头。

年纪越大越别扭,矫情!

她煞有介事道:“那不是因为你做的太好了吗?一点儿也不像手工制作,我还以为是哪个大厂出来的名牌货呢。那个月我还问了你警卫员,生怕你把钱都花光了,没钱吃饭。”

陈立恒这才心里舒坦,扭扭捏捏道:“做的不怎么样,头回做,啥都得摸索着来,又报废了不少元件,做的不够好。”

田蓝憋笑憋得够呛。

难怪人家都说老小孩。这家伙一把年纪了,居然还傲娇起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