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1节(1 / 2)

加入书签

这回大家可放聪明了,直接动手铲田埂。不然等到一块地耕完,还要把拖拉机扛到另一块地上去吗?

他们又不傻。

自家拖拉机还没送过来的生产队的社员也顾不上看热闹了,赶紧回去拿铁锹,好把田埂平掉。这样不仅方便拖拉机通行,还能多点田亩面积,多种点庄稼呢。

看热闹的人少了,陈立恒也有功夫给过来参加实习的拖拉机手上课了:“谁说说看,拖拉机没马达,是依靠什么启动的?”

立刻有戴着眼镜的男学生举手回答:“依靠的是进、压、爆、排的工作原理,靠手摇动让供油系统喷油至缸套,产生压力,使它喷发,然后启动。”

陈立恒点头,继续提问:“那什么样的情况说明拖拉机启动成功了?”

“拖拉机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冒出黑烟。”

田蓝在旁边听,伸手指已经套上了犁,开始耕田的拖拉机:“那冒白烟又说明什么?”

“说明油里掺了水。”

卧槽!大家都看着拖拉机的白烟,黑市上买回的柴油果然不靠谱,也不知道掺了多少水。

可没办法呀,柴油也是紧俏物资,能花高价买到就不错了。

就连开拖拉机的人都兴高采烈,一点儿也不为这点小插曲而不快。

来娣趁着午休跑过来看热闹,瞧见长平时,她难掩羡慕,认真地强调:“将来,我也要开拖拉机。”

就像一块钱上的女拖拉机手。

田蓝鼓励她:“你一定可以的,不仅仅是拖拉机,将来开飞机开航母都有可能。你的未来,肯定无比闪亮。”

来娣并不知道航母是什么,就是飞机,她也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她毫无关系。

可这又怎么样呢?想想总不会犯罪,想想好的事,才能每天都高兴的面临新的一天的到来呀。

陈立恒在旁边观察了半天拖拉机耕田,感觉差不多了,才点头走人,抬脚前,他还叮嘱了一番三队的生产队长:“要是不好用,千万记得找公社农机站,别拖着啊。尤其要小心,绝对不能蛮干,防止损坏机器。”

他上了田埂,问了句田蓝:“我去公社,你要一块去吗?”

田蓝想起电视机的事,点点头道:“正好,我也想去看看,”

知青点的拖拉机去县城送货了,三队的拖拉机又已经交付使用,最后,他俩居然骑着自行车去的公社。

那自行车还是小云家借给他的。

小云家有三个姑娘,没儿子,父母就愈发肯苦,生怕女儿去了婆家被轻待。

之前小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也没想复读的事。

小云爹就趁着出去做零工的机会,想办法弄到了4张工业票,刚好够买一辆自行车,准备将来给小云当嫁妆,陪嫁到婆家。

结果后来知青点张罗高考复习,说婆家的事就往后面推了。但家里攒了几个钱之后,她爹还是把自行车买回来了,省得过期浪费了。

现在农忙,他不出门,自行车正好借给陈立恒。

田蓝坐在后座上,忍不住笑:“一天比一天好了。说不定过不了几年,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

陈立恒用力蹬着车,点头肯定:“那当然,别处不清楚,起码赵家沟有七八成人家能掏出钱买自行车,缺的就是工业券。”

而随着国际局势日趋稳定,钢铁在民用工业中投入的比重增加,像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会逐步取消票证限制,迅速走入千家万户。

两个轮子可比两条腿快多了,两人没说多久的话,自行车就停在了公社中学门口。

他们没走错地方,因为陈立恒淘来的电视机零件就存放在中学实验室里。

是实验室。

他们没有批量生产电视机,他们不过是在做实验,自己尝试组装电视机。

之所以这般选择,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唐老师。人家的主职工作是当老师,还带着高考复习班呢。当然不能天天往工厂钻,那是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斗争经验让田蓝和陈立恒精通规避风险。

改革开放刚开始,所有人都在摸石头过河。到底什么是资什么是社,大家的争论极多。

他俩现在没空争这个,但他们也不愿自己被推上风口浪尖,因为会耽误他们做事。

农机维修站明目张胆地组装拖拉机并且对外销售,他们不怕被上面查。现在以粮为纲还是大政策。国家也鼓励农民想办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田产出。

他们推进机械化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对?

可电视机不一样啊,少少做几台电视机,方便大家上电视大学还勉强说的过去。你一生产就是上百台,你到底想干嘛?是不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他俩不想和人扯皮,后面他们还得高考呢,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

与其到时候冒这个风险,不如一开始就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我们这里不是工厂,而是学生实验室。所有组装起来的电视机,都是学生实验作业。

为什么学生实验作品要往外卖?那不废话嚒,上面又没给学校拨这个经费。不把做好的电视机卖出去,怎么收回元件成本?不把钱挣回来的话,后面的学生还怎么做实验?

这是学校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让学生们能够持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们信了,实验室就这么开起来了。

电视组装车间用的就是高中实验室。

现在公社高中已经不对外招生,学校专门空出了物理实验室,让大家自由发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