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8节(2 / 2)

加入书签

暂时没有具体工作的人,都去赵家沟帮忙。学习怎么搞养殖,学习怎么盖蔬菜大棚,学习如何管理人工种植中药材。反正学无止境,只要你肯琢磨,总有很多事能做。

她把人打发走了,自己拍拍手,准备回去接着干活。

校长喊住了她。

先前学校对这些非应届生并不在意,高考有多难,看看录取率,大家心里都有数。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向阳公社中学就没一个考上的学生。应届生尚且如此,何况多少年不抓笔杆子的知青呢。

但是今年,校长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们学校要放颗卫星。

一个全市第二,一个全市第五,那是什么概念啊。

虽然他们市教育水平不行,全市每年也出不了多少大学生。但是,这两位考生的成绩还是给了校长无限的希望。

预考简单又怎么样?能留下的都已经是胜利者了。

在这些胜利者当中排名这么靠前,必须得是大学种子呀。

校长笑容可掬地询问田蓝:“你要去干什么?”

田蓝还没回过神:“回车间啊,我们淀粉车间要投产了。”

校长感觉自己额头上的青筋都要跳起来了。

开什么玩笑?7月份就要高考了,现在5月都已经过了一半,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她不把一天24小时拉成48小时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还去什么车间?

少挣一天的钱,她不会掉一块肉。

少学习一天,那就有可能是穿皮鞋和穿草鞋的区别。

田蓝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布鞋,十分诚恳:“布鞋也挺舒服的,我不怎么爱穿皮鞋。”

开玩笑,她从事了这么长时间的农学工作,穿着皮鞋还怎么下田?太耽误事了。

眼看校长脸色不好,唐老师赶紧出来打圆场:“那个,小田啊,你跟我过来下。高考资料你好像还没有吧?赶紧拿着。”

他把人带去高考复习班,现在教室已经空了一半不止。没通过预考的考生继续待在学校里也没啥意义,只有收拾书包回家的份。

剩下的人已经迅速从获得高考门票的喜悦中清醒过来,赶紧投入到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去。

这年代没五三,黄冈中学也不会把他的黄冈密卷给你们用,各个学校之间都彼此提防,绝不互通有无。

因为大家是竞争对手啊。

唐老师拿出来的高考复习资料全是他自己总结的,厚厚的一沓子,还散发着油墨的芬芳。

田蓝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当机立断:“唐老师,你出复习册子吧,咱们可以印了卖钱。”

屋里的学生集体对她怒目相向,开什么玩笑?这可是他们应对高考的秘密武器。

田蓝苦口婆心地劝大家:“我们不能这么局限,你们想想看啊,我们是跟全省的考生站在一个赛场上比拼。跟一个省相比,一个县算什么呀?压根就不是问题。像这种高考册子,我们卖三块钱一本,1万个考生就是3万块呀。同学们,3万块钱,能干好多事了。”

英子和秀秀对视一眼,直接上前,把她拉了下来。

再由着这人信口雌黄的话,估计群众们熊熊燃烧的愤怒火焰会直接将她烧得灰飞烟灭。

田蓝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这个时代到底有多缺教学资源。要搁在她穿越之前,广大学生同志最愁的是教辅资料太多,来不及写呀。

两个时代的同志真的可以互穿一下,才能深刻体会到彼此的无奈。

田蓝拿着教材,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跟同样被迫拎过来的陈立恒对视一眼,无奈进入好好听课的状态。

唐老师拿着预考卷给大家接连讲了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主要是查漏补缺,让大家搞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究竟在哪儿。这样后面的一个多月,还能想办法再冲一冲。

至于语文和政治,他的原则只有一个字:背。

都到这会儿了,还理解个屁,谁有空去理解啊。赶紧老老实实地背下来。

这招听上去不高级,但实际上很有用。

其实包括数理化在内,你如果能把书上的例题、公式、方程式什么的全都背下来,然后再对照着多做几遍题,你就会神奇地发现,很多题目你以为你看不懂,但实际上就知道该怎么做。

完全是种本能。

当然,这种学霸逻辑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但无论如何都比两眼一抹黑来的强。

好不容易下课了,大家赶紧去食堂解决吃饭问题。

这时代的学生食堂需要每个学生交定量的粮食,一般是玉米面玉米碜,还有高粱米和磨好的山芋粉,小麦就不指望了,全家人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几回的东西,不可能给学生当口粮吃。

至于菜,那是大锅煮出来的清汤寡水,连油花都少见。

想要吃好的,那得自己带。

最近向阳公社的社员们日子过得都还不错,首当其冲就体现在学生们的伙食质量提高了。

不少人带了咸鸭蛋给自己加餐。还有人拿出一瓶子酱,酱里面不仅有豆干,上面还汪着明亮的油,实在是油水十足。

田蓝吃的是陈立恒弄过来的兰花豆和花生米,这二者都是他从农贸市场上买回来的。

现在大家在自留地上种的东西,包括蚕豆和花生这种被认为是粮油作物的出产,也能光明正大地拿出来卖了,公社完全不管。

因为他们这边风气开放,不少管理严格的公社的社员也挑着担子上他们这儿卖东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向阳公社都有了小县城的美名,因为物资丰富啊。

田蓝就着盐炒花生米,吃玉米面饼子,感觉特别香,再来一口青菜豆腐汤,美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