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0节(2 / 2)

加入书签

辅导员暗自松了口气,从接受这个任务到现在,虽然她心中满是疑虑,但她还是坚决执行上级交代给她的任务。

况且田蓝同学说的也没错。有先进的知识不学,去学过时的东西,不是在浪费生命吗?

保尔·柯察金都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当然得好好珍惜。

她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一转头,瞧见老教授站在旁边,才猛然回过神来:“华,华教授,对不起,我马上关电视。”

年轻的辅导员得意忘形了,光顾着看电视,忘记了时间,忘了这堂是华教授的《农业机械学》。

华教授的目光却落在电视机上。这堂课讲授的是玉米联合收割机。

10多年前,自己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时,曾经牵头搞过这个项目。

但很不幸,先是他们项目组的几位骨干被划为右.派,遭受批.斗,甚至有人做不了那种折磨与羞辱,选择了投水自杀。

然后学校搬迁,新校址所在之处连供电都无法保证,给学生上课也够呛,更别说搞研究了。

后来他们这些剩下的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勉强推进了一点进程,学校又再度搬迁。搬来搬去的过程中,资料遗失简直无法避免,他们也不幸中招。

前两年,学校终于搬回原址了,他也想起来曾经被自己撂下的玉米收割机课题。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甚至有种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的无助。

那项目,也就一直停留在了原地。

直到今天,他看着电视机上的收割机图纸,甚至有种想落泪的冲动。

原来在他蹉跎的岁月里,已经有同行奋力奔跑,造出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有了这个机器,能解放多少劳动力啊?

掰玉米有多辛苦,农大的师生都知道,绝对可以让你崩溃到怀疑人生。

华教授想的很远,大型农业机械是国家急需的宝贝。

尤其是现在。

百万知青大回城,农村地区还好说,因为下放的知青分散,突然间离开造成的冲击有限。

但边疆建设兵团和各大国有农场就不一样了。可以说,知青是那里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多人说走就走,农业生产工作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就他听说的,有些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都荒废了。还有橡胶这些经济作物,也因为缺少人照料,而陷入困境。

如果这个时候有机器顶上,解放了人力,那么农业生产不仅不会垮掉,很可能还会更上一层楼。

华教授激动地看着电视机,目光近乎于贪婪。

多好啊,原来已经有这种联合收割机了,那就赶紧投入生产吧,给各家农场供上,就不用愁秋收难题了。

华教授忍不住询问辅导员:“小鲁老师,这联合收割机你知道是哪家厂生产的吗?”

他想去亲眼参观,好歹也算是圆了他一个梦。

他一问,教室里的学生们也跟着激动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下放农场跑出来的同学,别七嘴八舌地问:“是啊,老师,哪儿有这种收割机卖?能不能给我们农场也争取指标啊?”

现在大家都渴望4个现代化,人人都想机械化生产,而国家产能有限,想要的人只能排队。

辅导员尴尬:“我不知道,也许这是进口的。”

众人默然,然后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实在太落后了,好东西都要靠进口。而进口又需要外汇,排起队来更艰难。

华教授心中突然间涌出了豪情,下意识地冒了句:“已经说的这么详细了,我们肯定能自己造。”

他越看思路越清晰,原先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他相信,只要工业技术跟得上,做出一台联合收割机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难。

教授如此笃定,学生们沸腾起来,个个都激动得脸通红。

他们能做出这样高级的机器吗?如果做好了,他们岂不是成了农场的福音,都不用等外汇去进口了。

华教授原本不过一时激动,现在被大家簇拥着,他倒是颇为意动。

如果能把这机器做出来,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确是件大好事。

这样国家就能省下宝贵的外汇,用于引进其他关键技术设备,好推动我国的科学事业飞速发展。

只是做这种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不是简单的组装拖拉机,必须得和大型工厂合作,还需要大批原件,所需的经费也不少。

现在各处都缺钱缺人缺设备,他上哪儿找这样的合作方呢?

辅导员突然间想起了田蓝的建议,脱口而出:“能找到人。”

那些提前退休的工程师和工人啊。他们就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华教授扭过头,露出苦笑:“那可不简单,谁会理我们啊。”

这个时代两个单位进行合作,要走的程序极为复杂,必须得有各自的上级部门牵头,然后再走一系列流程,才能落实行动。

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以将人搞崩溃。

华教授年纪大了,热血不过一时上头,想到现实的困境,他居然忍不住想打退堂鼓。他平生最不耐烦和行政人员打交道。

辅导员鼓足勇气:“教授,这事儿我们试试吧,我给您打申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