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2节(1 / 2)

加入书签

车子开起来了,即将进入丰收季节的风从车窗穿进来,吹在人身上,不凉不热,十分舒爽。

两边的人和物飞快地往后退,车子呼啸着朝目的地驶去。

田蓝想到了1998年修订版本的《新华字典》上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对,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因为我们都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

第156章 番外:我们的80年代

番外:我们的80年代

主持人:好, 欢迎大家来到《时空穿梭机》,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回到80年代。首先,请诸位嘉宾谈一谈对80年代的看法。

嘉宾秋秋:笑, 80年代我还没出生呢,没亲眼看过。我的概念就是科学的春天,科技元年。因为那是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生活的年代。他们说就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时代,所有人都孜孜不倦地学习,所有人都在拼命地汲取科学文化知识, 所有人都热衷搞技术革新。包括我外公外婆,他们是农民,当时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用最原始的温度计这些来测量气温还有土壤的湿度。我妈当时才上小学, 刚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得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厚厚的一大本, 就是最原始的统计资料。一种新筛选出来的农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怎样的生长情况?就是用这种方法,全国各地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研究员,最终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最确切的参考资料帮助农学家们筛选种子。我外公外婆到现在还说,我们国家号称世界种子库, 有他们贡献的力量。

嘉宾小瑞:这点我赞成。我们家算工人世家,几辈子都是工人。我妈说那个时候工厂的电视大学一下子就特别火爆, 几乎全厂的人都天天过去上课。那时候她还很小, 觉得看电视很好玩。结果她三门外语都是在童年时期通过电视机打下的基础。他们厂里特别流行搞技术革新, 就连工人盖厂房, 都要琢磨砌砖的技术。谁能又快又好又省地把墙砌出来, 所有人都要竖大拇指。更别说日常生产工作,大家都流行怎么节约怎么高效,谁找到了窍门都会跟工友分享。然后车间开会的时候,就讨论这些,大家再共同实验,得出结论之后,全车间推广,全厂推广。各个地方不是有工人俱乐部吗?那会儿大家除了过去休闲唱歌跳舞啊之类的,主要还是技术交流。

嘉宾小航:哦,我想起来了。电视大学那个《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专题,是不是就在工人俱乐部拍的?

嘉宾小瑞:没错,那会儿我爷爷已经是8级车工了,他不仅在车间带徒弟,还拍了电视大学的录像,跟大家共同分享技术心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舍友爸爸过来,说起这件事,还开玩笑让我喊他师叔。因为他自认是我爷爷的徒弟。就是跟着电视节目学习的时候,看到了我爷爷做示范,觉得当工人特别帅,高中毕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考了技术学校。他们家本来都是老师,还指望他子承父业呢,他就这么叛变了。

主持人:我发现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以前人们觉得工人五大三粗没文化,哪里有教书先生体面气派。现在很多地方也这样想。包括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蓝领工人的收入要比一般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的收入还高,但大家仍然认为后者更体面,更有社会地位。

嘉宾秋秋:那肯定的呀。教授有发展前途,工人的未来一眼看到头。如果我们的社会也是这种状态,那大家肯定会觉得小瑞他同学的爸爸做了不明智的选择。其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大家看到发展前景,知道自己付出劳动就有收获,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愉快的。也不用想太多有的没的,考虑到自己的天赋、性格特点以及爱好就行了。

嘉宾小航:这是我们的幸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这都是80年代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让40年后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嘉宾柯柯: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主持人:噢噢噢,来了来了,我还担心我们的话题太无聊,柯柯睡着了。好,现在把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你的看法是什么?

嘉宾柯柯:我认为什么科学的春天科技园年之类的,实在是言过其实。包括大家刚才讲的全民投身到科学研究这些工作都来,其实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尤其是知青下放之后,就已经普遍存在了。比方说公社工厂办大学,再比方说,很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不仅仅是从上级单位领种子、农药、化肥这些。他们真的承担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像是做654菌肥,做糖化饲料,都是日常。她们当中还有很多人从农业学校、农业研究所拿了自己开始做各种粮食的杂交实验,最常见的是小麦。我们家乡那边有种小麦,耐旱抗盐碱能力很强,就是下放知青当了生产队的技术员之后,持续的整整10来年时间,不停地试验筛选再种植再选种,最终筛选出来的。那个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特别好,在我家乡大面积种植,适应性很强。1978年知青大回城的时候,他获得了招工的机会,可以回大城市。但因为他的杂交小麦工作正到关键时期,他舍不得放下农村的事业,硬是咬牙坚持留守农村。又干了整整5年,才算把这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去考了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外国公司的offer,重新返回我们家乡,去农科站工作,开始推广小麦品种。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当年种了这个新品种,平均亩产增收了500斤,当时都轰动了。我觉得说80年代是科技元年,那完全不尊重前辈们的付出。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其他的牛胰岛素以及青蒿素这些,都是80年代之前就出了成果的。也都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嘉宾秋秋:这个,我赞同。那你得承认,在此之前你说的那些,那个年代的工厂大学我不知道。但公社大学我是知道的。我堂舅,也就是我堂爷爷家的儿子,当时被选去了。但说实在的,他并没学到什么实在的东西,因为老师本来水平就不高。教人喊口号倒是挺厉害的,但口号不能当饭吃。两年公社大学一上完,我那堂舅变得夸夸其谈,而且不愿意劳动了。我堂爷爷说他打他,他就穿着鞋袜直接往田里跳。南方水田啊,那个时候穿不上鞋袜的人太多了,家里有干净的新鞋袜,大家都宝贝的很呢。他就这么跳下去。差点没气死我堂爷爷。

嘉宾小瑞:事实上就是他喊的高调子和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所以他自己都不相信。我估计他可能是希望通过上公社大学脱离生产劳动,结果还要回到原点,所以无法接受。

嘉宾秋秋:他也说他没学到什么东西。本来基础就特别差,然后公社办大学,当时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少的可怜,这样的大学师资情况可想而知。条件不成熟,搞得再热闹,也没现实土壤可供它生长。到最后,注定了会失败。

嘉宾陈晨:我同意这个说法,搞教育,老师和学生都不可或缺。老话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起码得有人领路,才能事半功倍。不然给你一本《量子物理》,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又没人教你,你自己硬啃,要怎么啃下去?牙都磕坏了。

嘉宾小航:所以才说八十年代是个关键的转折点。大家学习的热情有了寄托的点,没被浪费掉,才促成了后来的科技成果大爆发。我们看现在看到的大飞机、航母、驱逐舰等一批大军舰还有导.弹这些,以及计算机技术,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取得突破的。

嘉宾柯柯:这些也可以说是之前积累的成果的大爆发呀。大家闷头干了20多年,突然间把东西拿出来,直接闪瞎了世界的眼。

嘉宾小瑞:我不这样认为。80年代的突破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各种高端的设计呀以及核心技术,还有工业基础的夯实,现代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包括我们国家现在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管道引水,喷灌、滴灌、夜间浇灌,让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这些,同样是在80年代全国推广的。就是底子再厚,也没办法一下子喷发成这样。

主持人:我觉得你意有所指,你想说什么?舞台给你,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

嘉宾小航:笑,他一开始就说了,电视大学嘛。80年代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视大学。

嘉宾柯柯:我反对,最早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电视大学。从1960年到1966年,北京电视大学培养了5万多名学生。80年代的电视大学不过是前者的延续。

嘉宾小瑞:那能比吗。60年代的电视大学是什么规模?80年代又是什么规模?上课老师水平也不一样啊。

嘉宾柯柯:你对60年代有什么误解啊?当时的电视大学水平一点也不低。北京大学负责数学系和中文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物理系、化学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学院负责办预科。赵朴初、季羡林和王力这些教授都是去上过课的。你要是认为这个水平低,那我无话可说。至于规模小,那是因为生产力的限制。

嘉宾小瑞:你非要跟我杠吗?你难道不知道80年代的电视大学有多神奇?你说的这些名校的教授都跟着学的。当时大学课堂是以电视大学为主,专业老师只能充当辅导员的角色,在教室里负责给没有听明白的同学答疑解惑。有的时候,因为电视讲授的知识过于先进,一位教授解决不了学生的疑惑,整个教研组的人共同讨论,反复揣摩,将录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最后才敢给学生做解答。你刚才提到了这些大学还有教授,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这在全国都达成了共识,我们必须得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不能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更多的时间了。这样,你还认为80年代的建设大学仅仅只是在60年代基础上的延续吗?

嘉宾小航:当时应该是全民都上过电视大学。为了方便大家上学,那会儿国家好像还拿出了专项资金,硬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村村通电。几乎每个大队都有1~2台电视机,这些钱有的是国家专项基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城市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大家掏腰包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条件。这种规模和速度,就是放在眼下,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能实现。

嘉宾秋秋:好了,你们别打转转了。其实核心是内容,因为内容好,非常难得,所以国家才能在经济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愣是咬牙掏出了这笔钱,来促进全民教育,好让大家都感受到知识技术的魔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嘉宾小航:啊,我要被你们急死了,说到电视大学,你们有没有听过那个传说?

嘉宾秋秋:笑不活了,你说具体点儿,到底是哪种传说?

嘉宾小瑞:笑,装什么傻呀?当然是关于80年代电视大学的传说。好家伙,听说啊,那个简直就是哆啦a梦的百宝箱,小叮当都要甘拜下风。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所不及,就没电视大学不知道的事儿。比最神奇的信息库还厉害,而且还会对你精准输出。我外公和我外婆,当时他们一个在工会工作,一个是医生。我外公上的课就是计算机知识,到了我外婆,什么妇产科学,什么新生儿学,一下子嗖嗖嗖全跑出来了。我外公还好说,基本上工作时间固定,除了加班都是朝8晚5。但我外婆是医生,要经常值夜班,下班回家时间根本不固定,补觉补多久也说不清,但无论什么时候她打开电视机,出现的永远是她最迫切想要学习的医学课程。

嘉宾秋秋:真的吗?真这么准啊。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吗?我还以为是因为看的人多,形成的念力大呢,所以才能把电视节目吸引过来。那时候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家没有自己的电视,有的是在大队看,有的是在街道居委会看。都是一群人凑在一起的,几乎讲的都是实用的知识。比方说怎么给种子催芽,比方说怎么手工制作毛衣机。

嘉宾小瑞:就是啊,精准输出,全是你切实想要的东西。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要比80年代好很多,可以说我们在享受着前人奋斗的成果。但我真的想讲,我特别羡慕我爷爷奶奶的他们那一辈。因为他们真的好幸运啊。甚至到了不用他们自己去纠结的地步,电视机都能告诉你,你现在最需要干什么?这真的很幸福啊。像我这种选择困难症患者,实在太需要它了。有了它,我就不用担心自己选错了,我也不用患得患失了。

嘉宾秋秋:求同款,我也特别需要这个电视机。我连考研选什么专业,现在还在纠结中呢,老害怕自己走错了路,真需要有一盏灯在前面引着我往前跑。

嘉宾小航:谁不想要啊?选择太多,也很痛苦的。

嘉宾柯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之所以认为那个电视机选的特别准,是因为他给了人心理暗示,这就是老天爷给你做出的选择,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勇往直前。所谓豁出去了,遇山开山,遇海过海,什么艰难困阻都不放在眼里。与其说是你在你选择的方向的确有天赋有发展前景,不如说是这种心理暗示导致的执迷不悔让你能坚持下去,最终的确取得了成果。这完全是明摆着的事。所有的努力肯定都会有回报,区别不过是回报的大与小而已。我觉得你们实在神话了80年代的电视大学。完全没必要。

嘉宾小瑞:你还是回去问问你家的长辈吧。真的一点不夸张,它几乎涵盖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知识,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拿不出来的。

主持人:笑,这个我还真听说了。带我入行的师傅当初就是跟着电视大学学习如何当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他说当时的课程特别繁杂,而且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人多力量大,一个教室里倾向于学某种内容的学生,占绝对人数优势的时候,他们肯定能如愿以偿。

嘉宾秋秋:那你们觉得80年代电视机是什么?会不会真的是外星文明?我记得美国还有当时的苏联最近解密的一批档案里就提到了80年代他们发现了外星人的踪迹。

主持人:80年代的确很流行搞各种超能力的研究。包括外星文明这些,确实很有市场。当时的头号大国美国和苏联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时间精力还有金钱。不过到最后也没告诉我们有没有外星人。

嘉宾小杭:我认为不是外星文明。假如真的是外星人在地球搞实验的话,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国家呢?论实力,那个时候的美苏才是双一流。如果说怕实力太强,实验效果不明显,那还有更多更合适的实验对象。不管从哪一条想,华夏都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主持人:那你认为它是什么?

嘉宾小航:肯定是未来已经实现了的共产主义社会呀。它是回来帮我们的,给我们开外挂,让我们加快发展的步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