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4节(1 / 2)

加入书签

老农的眉头也皱了皱。

许阳道:“所以必须要立刻釜底抽薪,清热解毒,排脓脱险。先开方子吧,把药煎下去再说,用大剂攻毒承气汤。徐原,写方。”

徐原立刻掏出了处方单。

许阳说:“金银花120g。”

老农眼睛陡然大了一圈,他吃惊于许阳用药的胆大和凶猛。

而旁边人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

许阳接着往下说:“桃仁、丹皮、紫草各15g,生石膏30g,冬瓜仁60g,生大黄(后下)10g,甲珠、皂刺、甘草各10g……”

许阳一样样说自己的配伍,老农皱眉仔细地听着,眼中时不时闪过惊愕的目光。

说完之后,许阳道:“先去把药煎下去吧。”

徐原拿着本子快速跑开了。

老农看了看徐原的背影,又问许阳:“这是一个方子的用量?”

许阳点点头:“没错。”

连老农这种见多识广的中药专家都不禁惊道:“你这立方可够大的,别人三四剂才能赶得上你一剂吧?”

许阳解释道:“病情危险,急需釜底抽薪,必须要用大方子来及时有效的阻断病情,不然这孩子就真的危险了。”

“中医抢救危急重症,可不能慢吞吞,必须要又快又效。一旦慢了,就会危及生命。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在一天之内,阻断病情,使他转危为安。”

前半句话,老农还听的挺有道理,还频频点头,表示认可。但是后半句话一出来,老农又吃了一惊。

然后他皱眉思索道:“你这个方子是在大黄牡丹皮汤上发展出来的,药物都非常寒凉峻猛,看似危险。”

“但是内部又环环相扣,可见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尤其是对付这样的热毒化脓的肠痈病人,非寒凉泻下之方,不能解此危啊。”

许阳道:“此方我应用多年,大多数的急腹症,一剂未尽,便已经控制住病情了,通常花费不过区区数个小时而已。”

“而这个病人病情非常严重,恐怕一剂都不足以控制病情。服用此汤药,是两小时一次,不间断服用,只要畅泻,热毒就会随着便解。此危就可除了,到时候就可以去芒硝了。”

老农认真地点点头,眼神中再不敢小视许阳,他反而跟许阳认真地探讨起了药理,言辞中颇有尊重之意。

许阳自然也能跟他聊到一起去,从医这么多年,许阳对中药的理解也是很深的。两人立刻就非常热络地谈了起来。

这一下,老农心情也好多了,他本就是一个学术狂人,最能吸引他的就是学术了。

而许阳也有些惊艳,虽然才聊了这么一会儿,但老农对本草的认知,还有对各种药物的炮制的理解和经验,已经精深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步了。

其实国内的中药专家是很少的,国医大师评选也这么多年了,也选了不少老中医出来,但是中药方面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位而已。

你就知道真正的中药专家,有多么珍贵和稀少了。

这也让许阳内心火热,更起了要把老农留下的心思。现在许阳想的就不单单是让老农帮他管药房,盯着那些怀着小心思的药商了。

他是想让老农在他们这儿认真搞中药研究,尽情的展现他的才华了。单管个药房,真的是太大材小用了。

老农聊了一阵,对许阳的态度也好很多了,可他还是有所忧虑道:“这么重的病人,你们也敢接手?万一出点事情怎么办?还有这个方子,如果到时候诉诸法庭,可也是个麻烦事儿。”

许阳抬了抬下巴,示意老农看向另外一边。

老农顺着许阳示意的方向看去,只见这边有两个医护人员正在跟一对中年夫妇沟通,另外一个人还拿着摄像机,全程摄像。

许阳说道:“我们这边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可以保障我们中医行医治病的规章制度,不然我们怎么敢说这里是一个真正中医治病的地方?眼前这只是小场面而已,你要是不急的话,我可以把我们这儿抢救危急重症的故事说给你听。”

老农愣住了。

第435章 你到底有没有急事?

病人的父母也在跟这边的工作人员走流程,这两人听协议,听得心惊肉跳的,动不动就是什么严重后果啊,死亡啊,什么的,真是够吓人的。

这种协议之前在县医院那边已经来过一轮了,做手术前都是要签协议的,他们也被之前那份协议吓得心惊肉跳。

最后他们也没同意让孩子做手术,就给送许阳这边来了。只是没想到,这边的协议更加吓人!

作为问县人,他们自然是知道许阳中医的大名的,自然也是相信许阳的医术的。只是这个协议,还是让他们头皮发麻。

许阳也没过去劝家属,或者要去跟他们打什么包票。这些保护医生的协议和制度,都是不让许阳插手的,是专门有人处理这件事情的。

所以遇到危急重症,许阳一般是先诊断,然后把方子开下去,让人先去煎药。反正开方子,煎药都需要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工作人员也足够跟病人家属走完整个流程了。这样操作,能最大限度节省时间。

就是万一病人家属最后又不同意了,非要把人带走,那他们高低也就是浪费一副药。为了救人,这点损失还是可以承担的。

老农也在一旁看工作人员的流程,也听了相关的免责条款。老农也不禁微微点头。

杜月明也跟过来了,见老农对他们的保障制度比较感兴趣,他赶紧介绍道:“老师啊,我给您介绍一下我们这边的相关情况好吧?”

这一次,老农罕见地没有拒绝,反而点了一下头。

杜月明眼睛一亮,顿觉有戏,便赶紧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他本来就是打报告小能手,学术中心也是他一手牵头弄得,许阳也是他挖掘出来的,这些规章制度也都是他落实下来的。

所以没有人比杜月明更了解情况,杜月明赶紧滔滔不绝地跟老农说起了情况,说他们怎么一步步艰难走过来的,从最初的学术中心到现在人才济济的明心分院。

老农还真听得入了神,这还是他头一次不是因为听中药研究,还这么认真和仔细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