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2节(1 / 2)

加入书签

“嗯?”众人皆是一怔。

当时,众人就想去反驳,但见许阳没开口,他们也就没敢张嘴,毕竟被许阳打脸的人可太多了,他们可不想凑上去。

万霖是躲不过去的,他问:“陈皮也不行吗?这是补中益气汤的原方啊。”

徐原说:“若是一般的胃下垂病人,自然不太要紧。可是这个病人情况严重,已经是重症了,他的气比普通病人还要虚很多,所以就连陈皮这样的散气力度,他都是无法承受的。”

“哦……”万霖慢慢应了一声。

所以说为什么学中医需要拜名师呢,这就是名师的经验,所谓真传一句话,就是如此。少了这句话,万霖就还在门外转呢。

“原来如此。”万霖点了点头。

徐原又道:“啊不,不止如此。”

“嗯?”万霖皱紧了眉。

徐原又说:“还有一味药的,你使用的也不对。”

万霖脸色有些不好看:“哪味?”

徐原说:“红参。”

万霖不解道:“红参怎么了,红参补虚之力更强,补气作用更好啊。”

徐原道:“这点是没错,可你错在使用方法上了,你入煎剂了。汤药的药性释放很足,所以服用之后起效会很快,但是脾胃中气是需要慢慢升提的。”

“尤其是这个病人气太虚了,这一下下去,不仅无法及时补气,反而会导致病人更加觉得肚子胀。所以应该要把红参打成小块,吞服,慢慢消化,使下陷之气缓缓升提。”

万霖看向了许阳,又扭头看了一眼得意的徐原。

这又是经验之谈,这种经验并不会总结在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身上,肯定是前辈中医教的。

“真传一句话啊……”万霖嘴角顿时有点苦涩,他吃亏就吃亏在这一句话上了。

若是这时候点出这些弊端的是许阳,他还不会难受,毕竟他早就已经看不到许阳的背影了。可眼前这个年轻小伙子,也能说出这样的经验之法,就让他有点憋屈了。

他看了看后面跟着的他们医院里的专家主任,心中不免苦涩,若是他们也有明心分院这样的专家配置,今日岂会让这么一个小子逞能?

第758章 想好了吗?

许阳也算是明白杜月明派徐原来的原因,这小子就是为了惹事拉仇恨而来的。

若非自己医院不给力,岂能让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在这里逞能?在场好多人,心中都腻歪起来了,也对自己的医院产生了很多不满的情绪。

最后这个胃下垂病人的方子,还是许阳来拟的。

他用了补中益气汤,但是去了陈皮, 加山萸肉、补骨脂、胡桃4枚。

他对后面跟着的众人说:“刚才我们医院的徐原医生说了两点,一個是陈皮发散,还有一个是红参打块,缓缓提气。但是他还有一点没有说到,就是你们的提中气,补肾气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其他人都看向了许阳。

万霖不解道:“问题在哪里?”

许阳说:“朝服补中益气,晚服桂附地黄。那么,为何这两种药不能一起吃呢?”

万霖回答:“一个是因为早上是胃经循行的时候, 傍晚是肾经循行的时候,分别吃这两种药,正好对应人体经脉循行的时间。”

许阳微微颔首,还好万霖张嘴是经脉循行,因为这就是中医的思维,他问:“还有呢?”

万霖道:“还有就是张锡纯曾经说过这个问题,补中益气汤是有升提作用的,如果一起服用的话,很有可能会把桂附地黄汤里面的附子等热药给升提起来,导致上焦出现热症,所以需要分开。”

许阳点头道:“你说的没错,可是你也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古人常说‘下虚者, 用补中升陷,须防提脱。’所以我们早晚分开吃这两种药,一般是要在病人病情不重的前提下。”

“亦或者病人仅仅只是需要调养身体, 那样不会有太大妨碍。而这个病人,中气下陷很严重了, 肾虚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而你还分开来服用, 就可能提起中气,下焦反而危险了。”

“这……”万霖一时听得有些紧张。

许阳有些遗憾地说:“哎,这也是你们经历的重症或者危重症太少了。平时都是治一些轻病,这样分开吃,效果也很好。但用在重症上,就容易出现问题了。”

“如果放在我们明心分院里面,哪怕是那些实习生,也都会注意这些问题的。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重症,甚至是危重症患者,看也看会了。”

这凡尔赛的一句话,让在场一众中医肚子里都酸溜溜的。

许阳看看万霖的表情,他接着说:“再说说我的方子,其实是用了补中益气汤合人参胡桃汤,还化用了青蛾丸。青蛾丸治的就是他的肾虚腰痛,还不会有附子的缺点。”

“同时还用了山萸肉的酸收,在升中有敛有固,这样整个组方就照顾全面了。使用的效果, 一直都挺不错的。”许阳把自己的经验也分享出来了。

其他人赶紧记录。

新的方子开好了, 也很快就去煎药了。

许阳跟着他们去诊断了另外几个疑难重症病人, 并且都给他们上了课,给出了诊断方子。

中午吃饭,许阳也不讲究,就直接在他们的食堂吃了。

刚打来饭,坐下来没多久。

有个年轻的住院医就急匆匆兴奋地跑过来,到万霖和许阳身边激动地说:“万医生,许医生,那个病人……那个病人升了。”

“哪个?”万霖疑惑地问:“生了?这不是产科的事情吗?”

“不是不是。”住院医急忙摆手,然后把口水咽下去,缓了缓气,说:“是五号床,就那个胃下垂的病人,那个胃下垂重症病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